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国审油菜品种秦优33的亲本为材料,对化杀剂SX-1在制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本的制种密度(A)和化杀剂喷施浓度(B)之间没有互作效应,说明喷施浓度不随制种密度而变化;制种密度对母本的花期和产量影响显著,制种密度与花期负相关,与产量正相关,最大密度A5平均产量达到2 467.56 kg/hm2,比最小密度A1增产11.71%,说明增加制种密度可缩短花期和有效提高产量;喷施浓度对母本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株高、主花序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折合公顷产量均低于对照B7,说明化杀剂的喷施对于母本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喷施浓度B1、B2、B3和B4比对照产量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折合公顷产量最低的是高浓度B5,比对照减产9.74%,差异显著,说明化杀剂SX-1的喷施浓度一定要严格控制。喷施浓度B3和B4前期没有正常花,没有药害株,对母本没有明显的抑制,产量降低不显著,是化杀剂SX-1的喷施推荐浓度。  相似文献   
2.
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的任何时候都可造成植株叶、叶柄及茎的死亡,在田间还可以侵染薯块,使其在田间或贮藏期间腐烂。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研究化杀剂SX-1对甘蓝型油菜品种制种双亲的影响,探讨规范科学标准化的油菜化杀杂交制种技术。【方法】油菜母本苔高20cm左右,80%植株最大花蕾达到2mm,花粉发育在单核期到单核靠边期第一次喷施5.5mg/L的SX-1,7-10天后第二次喷施6.5mg/L,每次每株着药量2.5ml左右,【结果】SX-1对两油菜品种母本的育性影响一致,杀雄彻底,雄性不育株率可达99%以上,自交不结实,异交授粉结实正常,植株没有明显药害,而部分器官形态和农艺性状则呈现显著性变化,如株高、有效分枝部位降低,主花序变短,花蕾、萼片和花瓣变小,花丝缩短,重量减轻,雌蕊伸长,重量增加等,结实上角果数、千粒重增加,每角粒数减少,制种产量仅比对照减产9.07%和15.27%;而对两父本的相关性状和结实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显著。【 结论】SX-1是一种高效油菜化学杂交剂,用于大面积制种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从陕西渭南大荔采集到的葱灰霉病菌核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纯化,研究其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油菜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引起葱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其菌丝体在4-28℃下均能生长,32℃以上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该菌可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1,最适pH值5;在pH值为3的PDA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所得菌丝体的生物产量最高,该病原菌对油菜的致病性经室内离体叶和病圃田间接种鉴定均表明不侵染油菜,表明在本区该菌对油菜种植暂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通过显微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陕西关中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简单不分枝,分生孢子顶生,无色,椭圆形或桶柱形,未发现闭囊壳。采用rDNA ITS通用引物扩增了病菌ITS区,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5株菌与Erysiphe cruciferarum聚在一个独立的分枝上,支持率为96%。结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菌病原为Erysiphe cruciferarum。  相似文献   
6.
解析黄淮区试各试验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关系,并对各试验点进行评价。本研究用GGE双标图方法对2010—2015 年油菜黄淮区试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分析,用油菜产量三因素的基因与环境互作结果对试验点进行分类,并按照区分能力和代表性对各试验点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富平试点的产量、单株角果数、株高和分枝部位表现最好。淮安试点的千粒重、单株产量、分枝数和主花序角果数表现最好,成县试点的每果粒数和主花序结角密度表现最好。按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分析,宿州试点都单独聚为1 类;杨凌试点的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最高。宿州试点被划分为另外一个品种生态区,杨凌试点是最理想的试验点  相似文献   
7.
花粉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植物的花粉是一种理想的植物遗传转化材料。将花粉作为外源DNA的受体或媒介进行转基因研究,已成为现代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小孢子花粉可以在植物体内自然发育为成熟花粉然后参与受精作用,或者经过小孢子培养进行孤雌生殖从而形成单倍体植抹,还可以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使未成熟花粉发育成为可育花粉。笔者分别简要介绍了以上3种途径的研究现状、花粉培养方法以及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并通过对各方法优缺点的综合评价,为科研人员和育种工作者进行花发育机制研究、功能基因表达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同源保持系(M)为对照,研究了3套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系(CIMS)与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花期-角期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蕾薹期和初花期2次喷化学杂交剂SX-1后,CIMS叶面积缩小.CIMS株高在盛花期前比M系低,此后两者差距逐步缩小.CIMS的花蕾变轻变小,雄蕊缩短.CIMS的角果形状与M系无差别.CIMS的分枝部位、主花序长、主序角果数比M系低,而分枝数则增多.CIMS的根重和生物学产量更高,经济系数低,根冠比与M系无差异.在自然和人工授粉条件下CIMS与M系的结实性都无差别.与CMS相比,花期CIMS叶面积较小,株高在盛花期前比CMS低,差距而后加大.角果的长和宽、单个角果皮表面积和角果数均比CMS高,单株角果皮面积较小.分枝部位、分枝数、分枝角果数、主花序长比CMS低,而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结角密度、主花序角果占全株角果数比例高.与CMS相比,CIMS的经济系数高,而生物学产量、根重和根冠比较低.综合CIMS和CMS系统的优势,认为培育“CIMS+ CMS”复合型授粉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从中国不同地区采集到的油菜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从陕西大荔采集到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核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纯化,共获得22个菌株,其中核盘菌12个,灰葡萄孢10个,进一步对两种真菌的菌落扩展速度、菌落形态、菌核产量及其在PDA平板上的分布特征和各菌株对油菜致病性的强弱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和pH下,核盘菌S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灰葡萄孢B;在不同培养温度或pH下,两类菌株菌落的扩展速度虽不相同,但其变化趋势却基本相同,两类菌株均在24 ℃和pH为5时扩展速度最快,pH为3时菌株菌丝体产量最大,在PDA平板上,菌株S和B不亲和,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亲和群,S间或B间以及各菌株自身的营养体均表现亲和;12个核盘菌株S在室内外对油菜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同时亦存在致病力的分化,其中S1的致病性强于S2,而10个灰葡萄孢菌株B在田间对油菜均不致病,仅在室内对离体叶有弱的致病性,说明灰葡萄孢目前对陕西大荔区油菜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侵染与危害。  相似文献   
10.
介绍高油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秦荣4号的选育过程。用引入的外缘品系与已有材料进行聚合杂交,以高含油量为主要选择目标,连续定向选择获得优良高油品系;再利用“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优利用模式进行组合测配,从而选育出高油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秦荣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