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家庭农场一般规模在30~200头母猪,自繁自养为主,是目前国内养猪户数最多,利润相对较好的一种养猪模式。基本都是老板亲力亲为或不脱离现场,其投入成本较低,工作实效性强,灵活性更好。相对于较大的规模猪场来说,其设备简单,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疾病预防与防治不系统。泌乳母猪舍正常温度应该在18~25℃。但针对家庭农场的母猪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广东省广州市活禽批发市场从业人员对H7N9流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2017年4—5月对广州市全部6个活禽批发市场的435名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18名密切接触人员和117名非密切接触人员对H7N9流感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0.59%和69.60%;在"发现对禽高致病性的H7N9流感病毒""病死禽应该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外省养殖场发生过H7N9流感疫情"方面,密切接触者的知晓率显著高于非密切接触者(P0.03);获取H7N9流感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培训,以及电视、网络和海报等宣传媒介;绝大多数市场从业人员认为政府有能力防控H7N9流感,对政府采取的H7N9流感防控措施及对目前的"1110"制度感到满意,认为活禽集中屠宰可行(P0.01);从业人员在预防H7N9流感时,接触禽类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占比最高(83.45%),其次是戴手套(69.20%)和穿水鞋(63.91%),而戴口罩(39.77%)和用消毒液消毒手(35.86%)的占比较低。调查认为,广州市活禽批发市场从业人员的H7N9流感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个人防护措施实施不全面。调查结果提示,应充分利用培训,以及电视和网络等优势媒介,强化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介,加强对H7N9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10.20%)和n3PUFA(0.19%),以C16:0、C16:1、C18:1n9c和C18:2n6c为主要能量来源,n3PUFA被优先保存,特别是DHA得到完全保留;孵化后,在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对n3PUFA利用迅速上升,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与胚胎期正好相反:n3PUFA(19.60%)、n6PUFA(16.98%)、SFA(13.50%)和MUFA(13.01%),以C18:2n6c、C22:5n3(DPA)、C20:5n3(EPA)、C22:6n3(DHA)、C18:1n9c和C16:0为主要能量来源,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为最高(14.44 mg/g),仔鱼在开口前期n3PUFA(特别是DHA)被大量利用消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发育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和EPA),并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开口阶段及时增加富含EPA和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的轮虫、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缓解苗种开口阶段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雄奥利亚罗非鱼的制种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全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对WZ♀-ZZ♂类型的奥利亚罗非鱼采用原系(ZZ♂)与转化系(ZZ△♀)二系配套技术,控制遗传全雄鱼的性别。根据泄殖器特征对转化后的实验鱼进行性別鉴定,确定性别。对实验鱼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进行生物学描述。统计并观察实验鱼的雄性率、生长和发育状况。总结全雄奥利亚罗非鱼在应用中的优势,以期为奥利亚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肌肉和肝脏转录组中的微卫星标记,为刀鲚选育群体的种质资源评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从71869条Unigenes中共获得33896条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序列;刀鲚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要的微卫星重复类型,分别占总微卫星数目的34.94%、49.47%和13.34%;不同微卫星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其中,A/T为单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86.25%,AC/GT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为优势重复基序占75.25%,AGG/CCT为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28.57%;不同微卫星重复基序核苷酸的数量和重复次数亦有所不同,重复次数伴随着重复单元中核苷酸数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从100对四核苷酸重复的SSR引物中筛选获得了16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580、0.3414、0.3977和0.6278。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刀鲚转录组数据批量开发微卫星是切实可行的,所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能够应用于长江刀鲚选育群体的遗传背景评估和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8.
菊黄东方鲀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菊黄东方鲀的栖息、生长、摄食特性,介绍了菊黄东方鲀养成技术,提出了独特的池塘养殖模式.2008年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试验,养殖面积54亩,投放苗种60200尾,平均亩放苗种1115尾,平均规格74.5 g/尾,年底收获成鱼14464.1 kg,上市比例53.4%,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刀鲚的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刀鲚(Coilia nasus)全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刀鲚全人工繁殖的特性和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和特点。结果显示,对人工繁养的F1刀鲚亲鱼(2龄)进行模拟自然洄游的培育,采用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对性腺发育良好的亲本进行催产,剂量为:雌鱼30μg/kg,雄鱼减半;在22~24℃条件下,经过18~33.5 h的效应时间,亲本自然交配产卵,催产率为91.7%;获得受精卵25.8万粒,受精率为80.6%,获得22.3万尾的初孵仔鱼,孵化率为86.4%;受精卵透明、浮性、无粘性、球形,卵径为(909.86±24.02)μm,油球大且单个;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期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7个阶段及30个发育时期,在(23.64±0.36)℃条件下,历时28 h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身透明,靠油球浮于水面,全长(2056.37~2074.74)μm,卵黄囊大且近椭圆形,油球呈球形,心跳90~110次/分,肌节48~50对;研究结果对刀鲚资源的保护和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工艺流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 0. 99,P 0. 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 786 4和2. 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 0. 97,P 0. 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 0. 97,P 0. 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 22)低于遮荫池塘(2. 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 0. 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