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兰州市秦王川引大灌区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地区耕地盐碱综合防治的研究目标,以菌糠和醋糟两种有机废弃物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4种有机废弃物处理(菌糠7 500 kg·hm-2,JKⅠ;菌糠15 000 kg·hm-2,JKⅡ;醋糟7 500 kg·hm-2,CZⅠ;醋糟15 000 kg·hm-2,CZⅡ)对盐渍化土壤的容重、pH值、电导率以及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电导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醋糟对次生盐渍土壤的质地疏松、盐分抑制和修复改良效果总体上优于菌糠。施加有机废弃物耕种一季作物后,土壤容重下降6.45%~10.93%,土壤pH值下降0.59%~0.93%,土壤电导率下降36.84%~44.44%,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机废弃物对成熟期小麦叶片电导率影响最为明显,JKⅠ、JKⅡ、CZⅠ、CZⅡ4个处理分别显著低于CK 14.75%、16.76%、10.07%和20.14%;CZⅡ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增产11.16%。  相似文献   
2.
野大麦是禾本科小麦族耐盐性最强的盐生植物之一,其耐盐机制的研究对提高作物的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野大麦耐盐性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章分别从耐盐生物学特性描述、耐盐性新品种选育、耐盐生理响应机制、筛选盐诱导差异表达的基因、克隆耐盐相关基因和编码蛋白、种属间遗传性几个方面对其耐盐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结果,但其根本的耐盐生理机制和基因尚不清楚,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康是我国绿茶最佳适生区,是优质富硒茶的主要产地,富硒茶产业是安康农业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介绍了安康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了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安康富硒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绞股蓝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被誉为“南方人参”,兼备了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调节血糖血脂、改善记忆力、抗动脉硬化、抗心肌梗塞、预防癌症等功效。然而,目前绞股蓝相关产品仍以绞股蓝茶为主,存在味苦、浮沫多的弊端,成为绞股蓝推广销售的主要瓶颈问题。本论文以陕西安康所产富硒超微绞股蓝茶粉为主要原料,以魔芋葡甘聚糖、黄原胶、甜味剂等为辅料,以感官评价为主要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与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法筛选出最优的富硒绞股蓝功能性茶冻配方工艺。相较于传统绞股蓝茶,所得产品(1)克服了绞股蓝茶味苦、浮沫多的弊端,丰富了绞股蓝茶产品形式;(2)茶冻状态突破了传统茶冲泡形式下功能成分利用率低的限制,极大提高了硒等功能活性物质的摄取率;(3)以膳食纤维-魔芋葡甘聚糖为成胶成分,既使产品具有细腻、弹爽的口感、透明均匀的色泽,同时赋予其调节肠道菌群、缓解便秘的功能特性,显著增强了产品的功能活性;(4)以甜味剂代替传统茶冻中的蔗糖, 更适于控糖人群和代谢综合症人群食用。该研究结果为绞股蓝基功能性产品的研制与推广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草及海草场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是分布于全球各地浅海中的重要沉水被子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海草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海草场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且强大的吸收和固碳能力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海草场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被广泛视为是理想的“生态哨兵”来衡量近海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今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活动的双重干扰,全球海草种的数量和海草场的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海草生存状况面临严峻的考验,约14%的海草种处于灭绝的边缘,1/3的海草场彻底消失。目前,海草监测工程和以生境恢复与人工移植为主的海草保护恢复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对今后全球范围内海草保护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该工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取得更多技术理论上的突破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实现挽救濒危海草种及缓解海草场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全球海草及海草场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海草和海草场对全球生物圈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以期提高公众对海草的认识,并唤起人们保护海草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形态学性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浓度的EMS(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诱变处理紫花苜蓿种子,系统分析了EMS对M1代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对M1代突变植株的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EMS处理抑制了M1代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胚根胚芽长度。初步鉴定了M1代1039个单株的形态学性状,共获得378份叶(不含叶形和叶数)、株高、分枝数、株型以及其他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株,其中叶色、分枝数、株型和其他性状突变体依次为215,40,95和28株,突变率依次为20.69%,3.85%,9.14%,2.69%。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紫花苜蓿EMS突变群体为苜蓿功能基因组研究、遗传改良及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选择合适的富硒魔芋干燥技术,通过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 eclairage,CIE)色度学系统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技术对富硒魔芋的颜色、葡甘聚糖含量、硒含量有显著影响。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葡甘聚糖颜色影响程度递减,真空冷冻干燥前后魔芋的总体色差(ΔE*)最小,为3.826 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最大程度保持富硒魔芋颜色;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含量依次增多,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的葡甘聚糖含量达到54.8%;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依次减少,自然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分别达到1.651 μg·g-1和1.365 μg·g-1,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富硒魔芋中无机硒含量最多,为0.396 μg·g-1。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可以减小干燥前后富硒魔芋颜色变化,提高干燥后富硒魔芋中葡甘聚糖和无机硒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陕南地区不同季节栽培的富硒香菇优良菌株。以12个香菇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划线培养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硒酸钠对不同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菌落形态及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及亚硒酸钠对香菇菌株安香1号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不同香菇菌株菌丝生长影响较大。综合菌丝长势、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3个指标,在进行富硒香菇生产中,建议春栽香菇品种首选安香1号,其次为908;夏栽香菇品种首选武香,其次为212;秋栽香菇品种首选868,其次为109。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安香1号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安香1号子实体硒含量最高,为216.347mg·kg-1。因此,适宜浓度的亚硒酸钠是影响香菇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有机废弃物菌糠和醋糟对次生盐渍化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兰州市秦王川引大灌区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地区耕地盐碱综合防治的研究目标,以菌糠和醋糟两种有机废弃物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4种有机废弃物处理(菌糠7 500 kg·hm-2,JKⅠ;菌糠15 000 kg·hm-2,JKⅡ;醋糟7 500 kg·hm-2,CZⅠ;醋糟15 000 kg·hm-2,CZⅡ)对盐渍化土壤的容重、pH值、电导率以及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电导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醋糟对次生盐渍土壤的质地疏松、盐分抑制和修复改良效果总体上优于菌糠。施加有机废弃物耕种一季作物后,土壤容重下降6.45%~10.93%,土壤pH值下降0.59%~0.93%,土壤电导率下降36.84%~44.44%,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机废弃物对成熟期小麦叶片电导率影响最为明显,JKⅠ、JKⅡ、CZⅠ、CZⅡ4个处理分别显著低于CK 14.75%、16.76%、10.07%和20.14%;CZⅡ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增产11.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