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3篇
  61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磷类神经毒剂以其种类繁多、毒性特殊、使用历史悠久和使用范围广泛,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短期或长期地对人类自身造成危害,为了探索有效防治民用有机磷类神经毒剂的新途径,本文着重就民用有机磷类神经毒剂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作用机理极其体内代谢、危害及其防治的现实意义以及抗毒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长期培肥我国典型黑土玉米氮肥效应的演变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依托中国东北典型农田设置的公主岭黑土长期培肥试验,研究长期培肥条件下黑土地区玉米产量和氮肥效应的时间演变趋势,阐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指导我国建立长期培肥模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择不同有机肥用量(M0、M30和M60)下不施肥处理(CK)、施氮肥(N)、施磷钾肥(PK)和平衡施肥(NPK),共计12个处理,研究长期培肥对玉米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氮肥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有机肥料和化肥(NPK)对玉米均具有显著增产效果,有机肥化肥配施可降低玉米产量的变异系数(CV)和提高可持续性指数(SYI)从而保证玉米的持续稳产高产。平衡施肥条件下的氮肥农学效率、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并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常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的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升,氮肥效应随时间演变趋势分别为变化不显著和显著降低趋势。氮肥利用率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相对较高的肥力条件下,黑土地区玉米氮肥效应呈显著下降或变化不显著的趋势将为高肥力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剖面观察及描述是土壤分类的基础工作,而各层次性状分析是土壤健康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以松嫩平原为主要研究区域,选取4 种不同类型土壤:黑钙土(HGT)、厚层黑土(HHT)、薄层黑土(BHT)、风沙土(FST),在垂直和水平两种空间尺度上开展剖面对比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指出,4 种土壤中HHT 和BHT 质地最为黏重,而FST 质地最轻。另外,除FST 外,其他3 种土壤随土层深度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升高,HGT、HHT、BHT 分别升高了21%、125%、122%,质地逐渐变轻。土壤剖面颜色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加深,HHT 剖面整体颜色较其他土壤相比较深。土壤pH 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升高的趋势,HGT、HHT、BHT、FST 分别提高了58%、44%、22%、37%,HHT 土体pH 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P<0.05)。土壤有机碳(SOC)随剖面深度增加呈下降的趋势,HGT、HHT、BHT、FST 中SOC 含量分别降低了21%、41%、26%、23%,其中HHT 在0 ~ 60 cm土层中SOC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土壤。土壤养分含量随剖面深度加深同样呈逐渐降低的趋势,4 种类型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随土层加深分别降低了38.1% ~ 68.2%、46.3% ~ 98.3% 和100%。综合分析,在垂直空间尺度上,土壤随深度增加发育程度减弱,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降低,表层土壤酸化现象显著。在水平空间尺度上,厚层黑土的发育程度高于其他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4.
有机粪肥施入与秸秆还田已经成为改良黑土性状的重要途径。以3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探讨了长期有机物料投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共包含4个处理:(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NPK);(3)有机粪肥部分替代化肥(NPKM);(4)秸秆部分替代化肥(NPKS)。研究结果指出,与NPK处理相比,NPKM与NPKS处理分别提高58.7%和10.7%的土壤有机碳含量、66.4%和18.5%的全氮含量、27.6%和25%的全钾含量(P<0.05);在土壤全磷含量方面,NPKM处理提高了56.6%的全磷含量(P<0.05),而NPKS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NPK处理中土壤pH最低,为5.97,NPKM与NPKS处理土壤pH分别为7.26和7.99,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NPKS处理分别降低了17.9%和13.8%的土壤容重(P<0.05)。在作物产量方面,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9.6%的玉米产量(P<0.05),而NPKS处理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长期有机粪肥与秸秆施入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有效实施,导致黄土高原植被迅速恢复,势必会引起植物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为探究植被恢复年限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潜在影响,在陕西省安塞区纸坊沟小流域选择6个不同退耕年限(5,12,20,27,37,46年)的撂荒地和1个坡耕地,进行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 cm)根—土复合体原位剪切试验,同时测定根系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0—50 cm土层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均值呈"S"形增大趋势(51.80~124.01 J/m~2),与坡耕地相比,抗剪强度依次增加2.5%,54.6%,48.7%,86.5%,139.4%和129.3%。除坡耕地外,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系密度明显减少,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逐渐下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呈对数正相关关系,与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效根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根质量密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评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功能、揭示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退耕年限变化的动力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长期施肥以及秸秆还田对黑土中微生物标识物氨基糖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调节黑土碳循环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2018年选取其中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 三个处理进行秸秆微区田间试验。这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分别再设加入1 cm 长玉米秸秆6000 kg/hm2的处理(CKS、NPKS、MNPKS)和不加入玉米秸秆的处理(CK、NPK、MNPK),共6个处理。秸秆与土壤混匀后置于PVC框(长0.9 m、宽0.6 m、高0.6 m)内,PVC框上端高于地面20 cm。在PVC框埋入土壤60天(夏季)、150天(秋季)后,取土样测定理化性状及氨基葡萄糖(GluN)、氨基半乳糖(GalN)和胞壁酸(MurN)含量。微生物真菌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含量依据各氨基糖含量计算。  【结果】  与CK相比,NPK和MNPK处理能够促进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其中第60天氨基葡萄糖分别显著增加18.81%和105.36%;胞壁酸分别显著增加19.62%和129.30%。两种施肥措施均能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含量,而且MNPK处理微生物残体碳积累量较CK处理高出近1倍。各处理中真菌残体碳含量要远高于细菌残体碳含量,两种施肥措施均会降低真菌残体碳占微生物残体碳的比重,说明施肥会增加细菌在这一过程中对黑土有机碳积累的贡献。NPKS处理氨基葡萄糖占总氨基糖含量百分比明显增加,MNPKS处理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所占百分比也在第60天、第150天这两个时期内逐渐上升,表明真菌细胞死亡残体积累量在增加。  【结论】  添加秸秆后的MNPK处理促进了黑土中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NPK处理与秸秆添加相结合可以提高真菌残体碳在微生物残体碳中所占比重。因此,施肥和秸秆添加会使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残体的积累特征。  相似文献   
7.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有机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黑土中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各层次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中,常量氮磷钾和倍量有机肥配施,有机氮中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最高,各组分含量在不同肥料处理中的顺序是酸不溶氮>氨基酸态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氨基糖态氮。不同施肥处理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与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一致;不同土层的C/N比值在9.03~12.49之间变动。  相似文献   
8.
土壤质量与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密切相关,施肥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对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基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理化性质,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和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施用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降低土壤pH值,提高4种土壤全量养分(全C、全P、全S、全N)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土壤速效N含量;低量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及Vmax/Km值和Vmax值,低量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脱氢酶活性及Vmax/Km值,降低脱氢酶Km值。本文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化肥施用量及配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生物学活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农田氮磷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农田氮、磷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利用率的降低,还会引起农业非点源污染。通过分析国内外由于农田氮磷流失而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流失途径,提出加强污染源监控预警,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和生态工程等,控制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气候、品种和密度对东北春玉米增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东北春玉米超高产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春玉米增产潜力仍有很大空间。本文从3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气候、品种和密度对东北春玉米增产潜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应深入研究综合因素对玉米增产潜力的影响,获得更具体的粮食生产潜力,并确定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