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枯草芽孢杆菌B26发酵液离心过微孔滤膜后,用质量分数为70%的硫酸铵沉淀,透析后获得仍具有拮抗多隔镰孢霉的无菌粗提物。进一步检测了粗提物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线照射、有机溶剂和蛋白酶处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B26粗提物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100℃处理后,是常温处理下抑菌直径的78.2%,但经121℃处理后,B26粗提物完全失去活性。B26粗提物具有较宽的pH值适应范围,在pH值3~10时都具有抑菌活性,且在pH值为7时的抑菌能力最高。粗提物对紫外线照射有部分敏感性,经距离40cm、功率20W的紫外灯照射80min后,抑菌活性是对照的78.1%。有机溶剂对B26抑菌粗提物的活性影响很小,经乙醚,甲醇,氯仿和丙酮处理30min后,粗提物抑菌活性分别为对照的96.4%,85.7%,82.1%,81.5%。B26抑菌粗提物对蛋白酶具有部分敏感性,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的拮抗直径分别为15.2,16.2,16.3mm,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的76.7%,81.8%和83.3%。  相似文献   
2.
结合形态观察与16S rDNA序列测定对柠条根系内分离筛选得到的解磷细菌C9进行鉴定,Blast比对结果表明C9为泛菌(Pantoea vagans)。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它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到4.45mg/L,溶液pH可降至4.2。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柠条根系中、柠条根际土壤与柠条根围土壤中该细菌存在的相对基因拷贝数,结果发现该基因在3种样品中的数量为:柠条根系>柠条根际土壤>柠条根围土壤,表明泛菌解磷细菌能聚集生长在柠条根系内,随着与根系接触距离的增加而呈逐级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北洛河径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洛河径流变化的贡献,分析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洛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北洛河流域1956-2011年共56年的降水量以及实测、还原径流深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法、径流系数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进行变异点诊断,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北洛河流域1956-2011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还原径流深呈现出不显著增加趋势,变异点出现在1964和2001年。以变异点为分界点,将第一阶段(1956-1963年)作为下垫面Ⅰ,第二阶段(1964-2000年)作为下垫面Ⅱ建立降水-径流关系式,模拟在下垫面Ⅰ和下垫面Ⅱ情景下第三阶段(2001-2011年)的径流序列,模拟结果显示,建立的降水-径流关系式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下垫面径流的变化情况。下垫面Ⅱ与下垫面Ⅰ情况下模拟径流的变化量为-7.00mm,表明径流下垫面Ⅱ情况下的产流比下垫面Ⅰ大。定量分析下垫面变化、其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异的贡献,发现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40%;人类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总贡献率为60%,其中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占19%,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占41%。【结论】人类活动是北洛河流域径流变异的关键驱动因子,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重庆市境内的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进行鉴别、检索和分类定名,并与其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分别被划归为4个土纲(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6个亚纲、12个土类和19个亚类等系统分类高级单元,被划归为雏形土土纲的剖面最多,其次为新成土土纲,仅有9个剖面被划归为紫色湿润雏形土或紫色正常新成土;雏形土土纲和新成土土纲均分别对应紫色土发生分类的3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而淋溶土土纲则仅与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相对应;地形、海拔、母岩和人为活动与紫色土的土壤水分状况、剖面发育、颜色以及其他理化性质等关系密切,是影响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的重要因素;针对多数紫色土个体达不到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色调标准以及铁质湿润雏形土的下设亚类不能充分反映紫色土属性(如石灰性、酸性等)差异等问题,建议适当放宽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颜色要求或增设石灰铁质湿润雏形土和酸性铁质湿润雏形土2个亚类。  相似文献   
5.
水热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江  丁长欢  樊晶晶  连茂山  慈恩  王子芳  谢德体 《土壤》2016,48(6):1203-1209
采用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结果表明:1在66天培养期内,各培养温度(10~30℃)下,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处理之间的SOC累积矿化量均无明显差异,其中1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要显著低于70%WHC和100%WHC水分处理(P0.05),但与浅层淹水无明显差异,而20℃和3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低于其他水分处理,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40%WHC水分处理会抑制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而高水分(100%WHC和浅层淹水)对SOC矿化则无明显促进和抑制作用。2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3高温下各水分处理之间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而低温下水分对温度敏感性有显著影响,低温浅层淹水处理下的Q10为2.33,显著高于40%WHC处理,与70%WHC和100%WHC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温度升高,浅层淹水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在土壤含水量≤10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SOC矿化,但二者无明显的交互效应。4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SOC矿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定点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减量20%配施精制有机肥(COF)、生物有机肥(BOF)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COF和BO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的MWD都显著高于CK;与常规施肥(CF)相比,COF和BO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MWD和GMD显著高于CF;与CK和CF相比,COF和BOF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并显著降低团聚体不稳定指数。说明有机无机配施提高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增强植烟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指数;对改良植烟土壤结构,提高植烟土壤质量,实现烤烟提质增效、绿色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理州化肥施用现状,通过收集整理2013—2019年大理州化肥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资料,得出大理州目前化肥施用存在施肥比例不协调、作物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调整肥料施用比例,推广平衡施肥;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优化施肥结构等化肥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三峡典型消落区为研究区,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培养土壤,在研究区内按7个高程(152,157,162,167,172,177和182 m)实地布设培养试验;同时,多点、分层采集研究区内不同高程段(150~155,155~160,160~165,165~170,170~175,175~180和180~185 m)的剖面(0~40 cm)土样,探讨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供试土壤在研究区不同高程点位实地培养1 a后,其SOC质量分数相较于培养前均有所降低;其中,水稻土在高程152 m处的减少量最大,其显著大于非消落区的177 m和182 m高程;紫色土在152 m和157 m高程处的总有机碳变化量(ΔT_(SOC))均显著大于172,177和182 m高程(p0.05),但两高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与≥177 m的高程段相比,消落区低高程段(152 m)的水分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土壤SOC分解;此外,实地培养1 a后,在152 m高程下两种培养土壤的老碳损失量(ΔL_(SOC))均较大,水稻土和紫色土在该高程下的老碳损失比例分别为14.33%和40.22%,且两种土壤的ΔL_(SOC)与ΔT_(SOC)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表明,老碳损失是导致消落区152 m高程段培养SOC损失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另外,结合不同高程原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得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在160~165 m高程段的碳汇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9.
枯草芽孢杆菌B26抑菌活性成分稳定性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26抑菌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方法]枯草芽孢杆菌B26发酵液离心过微孔滤膜后,用70%的(NH4)2SO2沉淀,透析后获得仍具有拮抗多隔镰孢霉的无菌粗提物,用平板涂布打孔法检测粗提物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线照射、有机溶剂和蛋白酶处理的稳定性。[结果]经100℃处理后,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抑菌直径是常温下的78.2%,但经121℃处理后,B26粗提物完全失去活性;在pH值为3~10范围内,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均具有抑菌活性,在pH值为7时其抑菌活性最大;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经距离为40cm、功率为20W的紫外灯照射80min后,其抑菌活性为对照的78.1%。经乙醚、甲醇、氯仿和丙酮处理30min后,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抑菌活性分别是对照的96.4%、85.7%、82.1%、81.5%。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经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拮抗直径分别为15.2、16.2和16.3mm,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的76.7%、81.8%和83.3%。[结论]枯草芽孢杆菌B26粗提物抑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14年3月31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0号文件批复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打破省际行政区划的试验区,也是首个唯一一个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的试验区。五年来,三省四市积极探索省际交界、欠发达地区合作发展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着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和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