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8篇
综合类   16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来,稻麦轮作制中免耕效果的研究说明,在多熟制下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在此基础上,1982年在本所黄泥土麦茬田上应用灭茬免耕法种植早稻,进一步探索免耕后的施肥技术.材料与方法田间试验设在相邻的两块田内,采用小区与~(15)N微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前作为耕  相似文献   
2.
潘遵谱  钱鹤初  吴敬民  许学前  惠茂新 《土壤》1979,11(2):55-61,50
近数年来,苏州地区磷肥有效范围扩大,钾肥也常有增产表现。  相似文献   
3.
肥料氮的去向和残留氮的转化方面的知识是拟定合理施肥制度的必要根据。为了解不同肥料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我们于1981年起,以15N标记的硫铵、紫云英、田菁和绿萍为供试物料,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这些肥料的残留氮的数量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土壤常有渍害较重、通透性弱、发僵粘闭、结构性差,容易出现青泥化等问题.这与耕耙次数多,对土壤的机械扰动强度大,特别是带水耕耙有很大关系.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免耕法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本文是两年来对稻-稻-麦三熟制中麦茬免耕种植前季稻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太湖地区主要类型土壤上小麦氮磷肥的最适配合比例,1982年秋,我们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进行了小麦氮磷两因子试验.本文是报道第一批多点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81年起,开始研究单季晚稻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技术.本文是1982和1983年多点田间试验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7.
灭茬免耕法在太湖地区多熟制水稻土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起,我们在苏南开展了灭茬免耕法(前茬收获后灭茬碎土深5厘米左右)应用效果的研究.三年实践结果初步说明,在多熟制下应用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研究工作主要在平田地区本所黄泥土上两个大区及有关试验田内进行.1980年设稻稻麦三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种稻干耕水旋,种麦旋耕后整细)、常免等处理.1981年设稻稻麦和稻麦两年五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及少耕(两年内耕翻一次、前四熟稻麦免耕栽培,第五熟麦常耕栽培)两个处理.各试验田前作均系大元麦,土壤含粘粒(<0.001毫米)25%,有机质2.7%左右,微酸性.同时在所外也设了一些对比田.现就主要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苏州地区七十年代中后期以后,氮肥用量大、增产效果小、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两年来针对几种主要类型土壤,多点进行了稻麦氮素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的研究.1980年前季稻试验结果见Ⅰ报(见本刊1981年第2期).本文是两年来试验结果的综述.一、试验方法和经过继续按统一设计进行田间3重复小区试验.氮肥用量为硫铵40~100斤/亩(以下凡只写施肥量或x者均指每亩硫铵用量).分期施用方法包括一次作基肥(中层肥,下同)、基  相似文献   
9.
稻田土壤氮矿化类型与氮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指出:水稻一生所需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一些研究还注意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强度、容量及矿化类型与水稻生长有密切的关系[3,4]。只有弄清土壤的供氮特征,才能通过施肥技术,协调土壤供氮和水稻需氮之间的供求关系,达到合理施肥和稳产高产的目的。本工作希望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量及其累积曲线类型,研究其与田间试验中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效应的关系,为预测土壤供氮水平和因土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综合考虑作物组合和熟制、生产工艺、机群的生产效率和费用、作业适期、气候条件的随机性及其对实际田间作业天数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适时性损失,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建立了一个确定各种机群结构最佳负担面积的模拟模型。并根据目前苏南地区适用的稻麦生产工艺和目前可供选用或已经过引进试验的机组性能参数,按照配套、协调和不可分割的原则,组成了七种基本机群结构。在模拟运算和灵敏度试验的基础上,对各种机群的经济规模、单位面积投资、生产费用、土地生产率和亩均纯收入等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最后,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有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农业的经营体制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