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0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颗粒大小对水,肥保持和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试验利用电导法在稳态供水条件下,对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的移动及其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讨论了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持肥,持水特片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粒土壤不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春插作物地播前不同耕法的保墒,保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寿阳地处暖温带湿润偏旱大陆性秀风气候区,由于气候影响,春旱频繁发生,当地无霜期仅130天左右,是一年一秀春作为主的农业区。抗旱保墒、保苗耕作措施便已成为春播作物增产的关键技术。改变传统的连年秋季深耕、春秀多耙的习惯,实行秸秆还田、浅、免轮耕、秋耕与秋耙结合和春秀地表播前播后镇压,以改善种床土壤过松状况,增强土壤提墒能力和减少表土干土层厚度,这对抵御春旱、保一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为了筛选出适宜旱作区推广的耕作技术,在旱作大田条件下,设置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四种耕作方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花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果表明,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开花期和灌浆期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了4.13%、6.23%和5.50%、9.27%,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为小麦开花后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了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干物质向籽粒转运,进而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使得籽粒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海冰水灌溉对棉田水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海冰水(全盐含量为3‰)灌溉与井水灌溉对比,结合3种施肥措施:无机肥(传统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和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海冰水灌溉对土壤水分、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整个生育期海冰水灌溉处理1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井水灌溉的处理,尤其在灌溉后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约为12个百分点。2)海冰水灌溉条件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较传统无机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盐碱地棉花籽棉产量,分别增产约10%、27%,井水灌溉处理也有相同的趋势,分别增产约12%、22%。3)无论井水或海冰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或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海冰水灌溉小区的棉花水分利用效率,两种施肥处理均高于传统无机肥处理,约为8%、30%。两种灌溉水源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业大国,提高中国农田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农田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668 Tg C,即表明假设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要吸收668 Tg C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也说明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为碳汇效应.本研究对认识和评价中国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农田肥水耦合效应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旱地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水分胁迫下,合理施用肥料,充分发挥肥和水的激励机制和协同作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肥料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的污染,节约水肥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主要探讨农田水分与养分之间、各养分之间、作物与水肥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设置在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旱棚内,本区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mm,地下水位为4~5m。供试土壤为潮褐土,母质为洪…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9,他引:60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再分配利用 ,秸秆、牛粪与化肥平衡配施 ,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保水剂及其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日趋突出.保水剂的研制正是各国科学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常规灌溉条件下施氮对温室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温室土壤的氨挥发特征,探讨适宜的减量施氮措施对氨挥发损失量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在常规灌溉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氮(尿素)处理,采用通气法测定了冬春季黄瓜地中的氨挥发速率。结果表明:温室土壤在氮肥基施后7 d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但在氮肥追施后,施肥带与非施肥带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在第1 d与第5 d出现,氨挥发速率的峰值比氮肥基施时下降了8.6%~46.3%,施肥带的累积氨挥发量是非施肥带的0.91~1.54倍。冬春季黄瓜地的氨挥发损失量为16.7~26.6 kg/hm2,其中减施氮25%处理N900(900 kg/hm2)与减施氮50%处理N600(600 kg/hm2)与习惯施氮处理N1200(1 200 kg/hm2)相比,氨挥发损失量分别降低了22.1%和37.2%。而2 a黄瓜产量的平均值以处理N600(600 kg/hm2)最高,比处理N1200(1 200 kg/hm2)增加了6.52%。综合考虑氨挥发损失量、黄瓜产量及施氮量,在河北省的温室冬春季黄瓜生产中,比农民习惯氮用量(1 200 kg/hm2)减少25%~50%的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对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水分动态、干物质积累和小麦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深松与免耕覆盖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越冬期保护性耕作5 cm地温较低,而0~30 cm地温相差不大。深松覆盖在灌浆期土壤日均地温较低,有利于防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小麦中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