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4篇
综合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植被重建的限制因子,选取金安桥水电站2#弃渣场和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灌草地和林地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探索植被重建的限制因子,结果显示: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弃渣场土壤粒径组成不合理,大粒径颗粒含量较多,是植被重建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弃渣场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极低,无法提供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是另一个主要限制因子。要恢复植被,就必须进行基质改良,逐步改善弃渣场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土壤容许流失量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容许流失量(T值)研究的历史、目前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T值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成土速度、土壤养分流失、泥沙淤积损失、土壤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保护沟道侵蚀的重要性等做了讲述。介绍了T值的数学表达和不同国家的T值标准,阐述了进行T值双值性研究的必要性,并对T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美国东北部有林条件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真实精度而进行了多次试验,评价了地貌、林冠、定位仪器安置次数及三维位置几何精度因子(PDOP)对精度的影响。总共通过27个定位点来确定其定位精度,即3种林冠类型(阔叶、针叶、无林地)和3种地貌类型(梁峁顶、坡面、沟谷)的组合,设3次重复。对所有定位点都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定位数据采集,每1个点都要重复10次,进行60,100,200,300和500次的定位仪器安置。所有观测点的平均差分改正定位精度为43m,针叶林的精度最小,阔叶林居中,而无林地最高。平均定位精度从沟谷到梁峁顶依次增加。随着每个观测点定位仪器安置次数的增加其平均精度也随之提高。数据采集所花费的时间从无林地至阔叶林再到针叶林地依次增加。接收机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与精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弃渣场不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以期为类似地区水电站项目弃渣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安桥水电站2#弃渣场为研究对象,以原生植被区为参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弃渣场不同坡位、平台以及原生植被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特征。【结果】①土壤水分含量以原生植被区最高,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含量大小表现为平台>中坡>上坡>下坡,且表现出下层土壤含水量高于表层土壤含水量;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在粒径组成方面,渣场不同坡位的>4mm粒径的颗粒组成百分比以上坡最高,其余依次为平台>中坡>下坡,2#弃渣场的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下层渣体粒径略小于表层土壤;③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各坡位的土壤容重在1.62~1.92g/cm3之间,上坡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度最大;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的趋势;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容重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的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渣场各部位的土壤物理性质均比对应的原生植被区的物理性质差,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不同林龄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人工林土壤肥力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3种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发育进程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并且各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可知,土壤有机质和密度通过自身强烈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其它理化因子的间接作用影响着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土壤脲酶的活性主要受理化因子之间的间接作用影响;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强烈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其它理化因子表现出的间接作用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转换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云南松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云南松天然次生林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含量、积累、分配及其随林龄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为云南松林养分利用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5,30和45年生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各林龄林地中各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样地,对样地内的乔木层按照叶、枝、干、根取样,灌木分叶、枝、根取样,草本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取样,凋落物全部取样,同种植物的相同器官取混合样品,所有样品取回后在实验室进行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云南松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次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K和Ca,Mg、P较低。15,30和45年生云南松天然次生林营养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192.00,930.95和2 357.36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所占比例依次为70.70%,66.84%和98.82%,林下植被层所占比例依次为22.97%,7.53%,0.43%,地表现存凋落物所占比例依次为7.0%,26.98%和0.80%。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均以N积累量最多,P最少。云南松N与P含量比随着林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15,30和45年生云南松天然次生林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5种营养元素的总量分别为8.38,8.52和7.68kg,其中对N的利用效率最低,P最高。【结论】不同林龄云南松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均较高,所以从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来分析,云南松林不会因过度消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说明云南松有耐贫瘠、适应性强、适合荒山造林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1 侵蚀理论2 输沙极限从大暴雨径流和剧烈侵蚀结果看,由于泥沙通量只受径流输沙能力限制,因此影响地表侵蚀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输沙极限.在WEPP理论中,当q_s=T_c时,才会有这种输沙极限情况.我们在用曼宁公式时可以把地表径流作为湍流来处理.WEPP理论假设,泥沙在细沟从某一点开始的泥沙搬运是通过汇流实现的.通过水力半径R和横断面面积A之间的近似关系式R=UA~1/2(U是细沟形状因素),方程5可用集水区的单宽流量q和坡度β来表示:  相似文献   
8.
在改进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中,坡长坡度复合因素(LS)是对地表径输沙能力的量度。在Hairsine-Rose的WEPP理论和集水区发展侵蚀理论中,通过考虑输沙能力对泥沙通量的限制,我们可以计算与流量指数和坡度成非线性函数关系的无量纲输沙能力指数。在一个二维的山坡上,这个指数就相当于RUSLE中的复合因素LS,其主要优点是可以扩展到三维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9.
植物过滤带对农地径流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过滤带能减小径流挟沙力。该项研究设计了2个试验小区,坡度为7%、12%,主要植物种类为无芒草,在试区内安装了集流设备及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雨强、休闲带边缘的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测试结果表明:植物过滤带拦截泥沙达85%以上。不仅减小径流挟带泥沙力,加快了泥沙的沉积,且延缓了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径流的入渗。  相似文献   
10.
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植被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等途径,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陆生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诱导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根据植被群落结构和进展演替趋势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最好,人工混交林和灌丛次之,荒草丛最差;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有较好地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坡耕地是退化最严重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