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27篇
  10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富含抗性淀粉水稻突变体的淀粉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杂交水稻优异恢复系R7954诱变筛选了1个富含抗性淀粉的突变体RS111。该突变体热米饭中抗性淀粉的含量高达7.0%,是其野生型的2.4倍。突变体的淀粉颗粒形态、DSC和多晶衍射的曲线和参数与野生型明显不同,表现为淀粉颗粒大小较为一致,圆形和卵形淀粉颗粒所占比率较高,溶晶起始温度(TO)、最高温度(TP)、回落温度(TC)、焓变(ΔHGEL)及结晶度更低。突变体的表观直链淀粉、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面包小麦SDS沉降值的变异及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马传喜1徐风1蒋国梁2(1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230036;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VARIATIONOFSDSSEDIMENTATIONVOLUMEANDITSRELATIONTOPROTEINC...  相似文献   
4.
小麦地方品种微量SRC值和SDS沉降值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小麦地方品种的微量SRC值和SDS沉降值特性,并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分析了147份小麦地方品种的微量SRC值和SDS沉降值。结果表明,不同地方品种间微量SRC值差异显著,其中微量水SRC值的变化范围为75.7%-98.1%,微量乳酸SRC值为79.8%-105.8%。微量碳酸钠SRC值为87.5%-112.0%,微量蔗糖SRC值为112.2%-146.6%;SDS沉降值的平均值为28.3mL,变化范围为8.5—55.5m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DS沉降值和4种微量SRC值之间相关显著,其中SDS沉降值与微量乳酸SRC相关程度最为密切。根据不同SRC值的表现,从147份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部分特异小麦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可作为特异SRC值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选育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是改良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小麦2A和2D染色体上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和STS01,对扬麦158×淮麦18组合的300个F4代分离株系进行PCR扩增,说明不同带型与PPO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用PP018扩增的300个分离株系中有59个扩增出876 bp(2aaa型)的目标片段,其活性均值为82.01;46个同时扩增出685 bp和876 bp的目标片段(2Aab型)其活性均值为163.41;其余195个扩增出685 bp的目标片段(2Abb型)其活性均值为233.73.方差分析表明三者的PPO活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基因型为2Aaa型的PPO活性值明显低于2Abb型;PPO18在本试验群体中对PPO活性的决定系数为66.61%;用STS01扩增的300个株系中都扩增出了560bp的片段,群体间没有差异.文中说明了两对引物在该群体中的效应及其与PPO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麦次生根数相关分子标记的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根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以196份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于2013年拔节期和2014年越冬前、拔节期统计其次生根数,利用185对SSR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共同关联到32个显著标记位点,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其中Barc81(1BL)、Wmc617(4DS)和Gwm190(5DS)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且前人未曾报道。进一步对稳定位点进行有利等位变异分析,共挖掘出3个有利等位变异,其中Barc81-A180增效效应最大,同时鉴定出烟农24、烟农2415及冀麦34等20份材料携带有利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7.
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影响面团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NCBI上注册的小麦PPO基因序列的搜索与比对后发现,现有的小麦PPO基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Ⅰ和Ⅱ),其中第Ⅱ大类的PPO基因与小麦籽粒PPO活性密切相关,第Ⅱ大类第i小类中的PPO基因可能位于小麦2A和2D以外的染色体上,可作为改良面团色泽的侯选基因。通过对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4条PPO基因比对后发现,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的PPO基因(PPO-2D)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等位基因间有94个单核苷酸变异(SNP),其中发生在编码区的SNP(cSNP)有80个,这些cSNP中有36个影响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非同义cSNP。在非同义cSNP处,设计引物STS-H,对130个已连续测得两年PPO活性的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STS-H在大部分低PPO活性品种中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a),而大部分高PPO活性品种可以扩增出460bp的目标片段(b)。方差分析表明,a、b两种类型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非同义cSNP对小麦籽粒PPO活性有重要影响。与STS01引物(低PPO活性显性标记)比较后发现,STS-H与STS01是一对互补标记,根据STS01和STS-H引物各自的特点,研究了能同时扩增两对引物的多重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因而种子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根据安徽省农业和种子发展状况 ,就种子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 ,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特色和基本思路等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环境、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近几年提出的“种子产业化”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种子工作中存在的政、事、企行业不分 ,育种、良种繁育、推广、种子销售和种子管理工作脱节状况 ,建立现代种子行业良性循环机制和管理体…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高效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建立一套高效的小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统用于构建小麦DH群体,采用杂交后剪穗进行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室内离体培养法和田间常规杂交法诱导小麦×玉米单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环境、离体培养时环境温度、常规杂交法时T>10℃有效积温对单倍体成胚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平均成胚率而言,离体培养法(23.6%)>常规杂交法(18.1%),获得最高成胚率的环境温度为21℃~23℃,T>10℃有效积温为188℃;就平均成苗率而言,离体培养法(18.7%)高于常规杂交法(15.1%),获得最高成苗率的环境温度为23℃,T>10℃有效积温为188℃。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小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统。实验还表明大田条件下,授粉后12~14d的培养时间不宜作为小麦×玉米单倍体剥胚的时间标准,而应以授粉后外界环境提供的T>10℃有效积温作为剥胚的时间标准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郑麦9023是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1999年秋引入我省,经过区试及生产试验,表现良好,于2002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2002年在我省沿淮、江淮及淮北地区开始种植,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从近三年大面积生产实践中看出,该品种在良好栽培条件下不仅比同一类型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而且熟期早、熟相好,构成产量的亩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也很协调,亩产400~450千克的田块大量出现.但同时还看到在大面积生产上存在不稳产情况,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郑麦9023品种的栽培特性,这对指导该品种的种植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