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9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选育经过 1997年.安徽省怀远县涂山风景区杜郢村的果农李家政,发现自家1株三白石榴树遭雷击死亡后,又从其根部生出一条新萌条.该萌条后来结出的石榴果不仅个大、粒大、味甜、核软、外观好看,而且成熟早、产量高。后请安徽农业大学用RAPD—PCR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张晓岗  刘萍  马琨  王娜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12):1875-1882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马铃薯‖玉米(P‖M,行比分别为4∶1,3∶2, 2∶3)、马铃薯‖蚕豆(P‖F,行比同前)、马铃薯不同品种(A‖B‖C,行比1∶1∶1)间作栽培模式,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探寻能够减轻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采用基于18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 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构建真菌ITS克隆文库,利用Genbank数据库比对各栽培模式中ITS序列的测序结果,并作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栽培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在门、纲和目的分类学水平上与连作相比明显下降,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成熟期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模式与连作的差异最大,属的比例下降67.74%。间作栽培后,黑孢属(Nigrospora)、地丝霉属(Geomyces)、圆盘菌属(Orbil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四枝孢属(Tetracladium)等9个属的真菌消失,同时新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毛壳属(Chaetomium)、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小球腔菌属(Pleosporineae)等13个属的真菌,其中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后巨孢囊霉属比例高达60.35%。可见,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能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真菌菌群结构,使其微环境得以改善,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3.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究宁南地区保水剂对马铃薯关键生育期水分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沃特和微生物保水剂,以不施保水剂处理为对照,研究2种保水剂不同用量(30、60、90 kg·hm~(-2))对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作物主要生育期,微生物保水剂可改善马铃薯生育前期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促进马铃薯的生长,而沃特保水剂的施用可提高马铃薯中后期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其作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不施保水剂处理。与对照相比,沃特保水剂施用90 kg·hm~(-2)时马铃薯增产效果最佳,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44.1%和75.8%,微生物保水剂60 kg·hm~(-2)次之;施用沃特保水剂60 kg·hm~(-2)的商品薯率最高(87.3%),微生物保水剂60 kg·hm~(-2)次之。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在宁南旱地马铃薯生产中,推荐施用沃特保水剂30~60 kg·hm~(-2)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为保水剂在旱作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作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升高。培养120 h时,马铃薯/荞麦间作较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增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了35.6%、47.0%,但优势度指数增加了2.07倍;马铃薯/荞麦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了13.7%,但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8.8%和3.4%。多元分析(RDA)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相关关系。综上,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作栽培能够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BIOLOG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了受足尾铜矿废水影响下的日本西那须地区渡良濑游水地东、西两侧土壤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表明:东侧(对照区)土壤全铜含量为45.07mg/kg,有效态铜含量为0.42 mg/kg,同西侧相比,平均降低了19.32%和89.95%.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有效态铜、土壤有机质和C/N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氮都迅速减小,东侧土壤具有较强的氮矿化能力,渡良濑游水地东、西两侧0-5 cm土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生理代谢剖面在培养48 h后出现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值(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趋于平缓增加.在48 h时培养后,西侧位点土壤的AWCD值与东侧相比,分别下降了40%,34%和16%;除B位点样品在20-40 cm土层深度的AWCD略高于其它3个位点外,其余样品的AWCD无明显差异.渡良濑游水地东侧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也较高.渡良濑游水地西侧区域C位点土壤的格兰仕阳性菌、格兰仕阴性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东侧A位点,但渡良濑游水地东侧区域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中细菌和放线菌比例更高.在渡良濑游水地自然恢复30多年后,东、西两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杜茜  马琨  闫兴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582-9583,9586
综述宁夏多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种群落多样性。通过对多种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AM真菌多样性、孢子密度以及菌根侵染率的关系比较,探讨环境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真菌种类及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8.
熏蒸灭菌对连作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熏蒸灭菌的方法,分析了连作土壤灭菌对盆栽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熏蒸灭菌对马铃薯主要光合特征参数影响规律较复杂,连作时间长短对叶片光合能力有显著影响;连作土壤熏蒸灭菌后,马铃薯具有较低的光合强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较高的胞间CO2浓度.熏蒸土壤马铃薯光合作用的影响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水分因子可能是影响马铃薯叶片气孔导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提高了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马铃薯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熏蒸灭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利马铃薯生长的环境因素,但马铃薯连作栽培障碍引起的过氧化反应没有完全消除.连作5年、10年土壤熏蒸灭菌提高了Biolog Eco板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与未灭菌相比,培养96h时AWCD分别提高30.9%~41.6%和2.7%~12.8%.连作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利用能力一直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也较高,但持续连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有趋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单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阳洼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壤养分整体上表现为草地>农地>梯田>林地>沟道.流域各类型下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α=0.05下,不同土层间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全磷受母质影响,变异系数仅为21.41%,在土壤中以稳定态存在,而流域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可达178.56%,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易受随机因素影响.草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变异系数为35.24%,29.04%,远高于林地利用类型.pH值与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都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有机质和碱解氮、全氮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0.839**,而全磷与有效磷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5,他引:58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到 5 3.12 % ,2 3.1% ,2 1.5 % ;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流失泥沙中均有养分富集现象 ,但富集率各不相同 ;土壤养分流失量与雨强及泥沙流失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