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解近20年水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水稻领域已发表的文献。结果表明,1999—2018年水稻领域发表文献数量共计136384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位,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是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的研究机构;发表文献数量居前3位的期刊是《PLo SONE》《Pland and Cell Phys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这些论文主要研究学科是农业、植物学、食品科技等,研究热点集中于水稻基因组学、抗性、品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曾宪楠 《北方园艺》2019,(14):168-173
为了解秸秆还田下土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及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18年秸秆还田下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结果表明:2007-2018年秸秆还田下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数量共3 372篇,文章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最高;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泰国位居世界的前5位,中国文章数量最多,为911篇;中国科学院、孔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文章数量居前3位;最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泰国和中国,核心期刊是Bioresource Technology、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Bioresources、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主要研究学科是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生态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学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秸秆-微生物-动物互作机制、碳氮循环、微生物代谢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系)孕穗期耐冷性SSR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20份水稻品种(系)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孕穗期耐冷性差异。根据BSA方法,借助SSR分子标记手段,挑选孕穗期耐冷最强和最弱的极端值各12个DNA样本等量混合,组成抗感两个池,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一些与孕穗期耐冷性主效QTL相连锁的SSR标记一同筛选。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符合度计算,得到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和第1染色体上RM229、RM259与黑龙江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通用性高的引物,两个引物与黑龙江水稻孕穗期耐冷性抗感池品种的相似性系数为0.75和0.58,准确率达83.3%和75%,可用于黑龙江水稻品种(系)资源和相应后代孕穗期耐冷性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对多年观测的榨汁加工型非结球芽甘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非结球芽甘蓝株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但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株高缓慢生长期(9月17日—10月17日),株高生长高峰期(10月18日—30日),株高相对缓慢生长期(10月31日—11月16日),株高生长次高峰期(11月17日后);叶片日生长变化大致出现3个阶段,即缓慢增加期、高峰期、又进入缓慢增加期;叶展度生长呈现抛物线生长趋势,即高峰期比较明显,均在10月1日—17日之间;叶片长度大致出现3个阶段,即较快生长期(9月17日—10月17日),缓慢生长期(10月18日—11月16日),又进入较快生长期(11月17日以后),但波峰起伏不大;叶宽的生长变化比较复杂,叶宽增加期主要在前期(9月17日—10月17日),后期叶宽增加减慢,在11月上旬几乎停止生长,11月下旬起叶宽又有所增加;所有品种的茎粗生长,几乎都在9月中旬至10月底前完成,进入11月,茎粗似乎不再生长。最后对当前3个主要推广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以填补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5.
湿地在区域生态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长期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湿地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十分重要。通过Excel统计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论文每年的发文量,用分析工具对文献题录信息分析得到高频词共词矩阵,用得到的矩阵使用Ucinet和Net draw来获得共现网络可视图,用SPSS对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这些图来发现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趋势和热点。研究表明:(1)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发文数量基本逐年递增,自2015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国内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大差异。国外更注重在加强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科学修复;国内主要是围绕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功能。(3)共现网络可视中的关键词Wetland、Phytoremediation和Microbes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4)国外主要以生境遭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尺度较大,涉及地区、国家甚至是全球层面;国内则是针对湿地保护区开展的科研工作。今后国内有望在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科研与保护环境的理论与方法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直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技术因其节约资源、省工省力,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直播的类型及利弊,阐述了直播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分析了高产直播栽培的关键环节,并以降低水稻生产损失为目的,展望了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水稻→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寒地水稻→玉米轮作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撑。试验结果表明,与水稻连作相比,水稻→水稻→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与玉米连作相比,水稻→水稻→玉米轮作降低了木聚糖酶活性。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连作处理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和水稻连作处理却降低了土壤CAT活性;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连作处理降低了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提高了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对多年观测的榨汁加工型非结球芽甘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非结球芽甘蓝株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但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株高缓慢生长期(9月17日—10月17日),株高生长高峰期(10月18日—30日),株高相对缓慢生长期(10月31日—11月16日),株高生长次高峰期(11月17日后);叶片日生长变化大致出现3个阶段,即缓慢增加期、高峰期、又进入缓慢增加期;叶展度生长呈现抛物线生长趋势,即高峰期比较明显,均在10月1日—17日之间;叶片长度大致出现3个阶段,即较快生长期(9月17日—10月17日),缓慢生长期(10月18日—11月16日),又进入较快生长期(11月17日以后),但波峰起伏不大;叶宽的生长变化比较复杂,叶宽增加期主要在前期(9月17日—10月17日),后期叶宽增加减慢,在11月上旬几乎停止生长,11月下旬起叶宽又有所增加;所有品种的茎粗生长,几乎都在9月中旬至10月底前完成,进入11月,茎粗似乎不再生长。最后对当前3个主要推广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以填补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2000年至今一直在黔南州都匀市南片区从事牛的冻配改良人工授精工作,已累计输配能繁母牛2079头,受胎1388头,产杂交牛犊1079头。总结这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提高牛人工冻配受胎率,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Zhou  Meng  Liu  Xiaobing  Meng  Qingfeng  Zeng  Xiannan  Zhang  Jizhou  Li  Dawei  Wang  Jie  Du  Weiling  Ma  Xianf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9,19(10):3521-3533
Purpose

Serious soil salinization, including excessive exchangeable sodium and high pH,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land productivity. Reducing salinity and preventing alkalization in saline-sodic soils by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actices are urgently required. The combinations of aluminum sulfat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fertilizer at different rates were applied on rice paddy with saline-sodic soils of the Songnen Plain in Northeast China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its future utiliz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Twelve treatments with aluminum sulfate at the rates of 0, 250, 500, and 750 kg hm?2 with inorganic, bio-organic, and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s were performed. Soil pH,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EC), cation exchangeable capacity (CEC),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ESP), total alkalinity,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SA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vailable nutrients, soluble ions, rice growth, and yield in the saline-sodic soils were measured across all treatment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easured soil attribut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pH, EC, ESP, total alkalinity, SAR, Na+, CO32?, and HCO3? in saline-sodic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CEC, SOC, available nitrogen (AN),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available potassium (AK), K+, and SO4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sulfate with fertilizer compared with the fertilizer alone.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in reducing salinity and preventing alkalization was aluminum sulfate at a rate of 500 kg hm?2 with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This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oil pH, EC, ESP, total alkalinity, SAR, Na+, and HCO3? by 5.3%, 28.9%, 41.1%, 39.3%, 22.4%, 23.5%, and 35.9%, but increased CEC, SOC, AN, AP, AK, K+, SO42?, rice height, seed setting rate, 1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by 77.5%, 115.5%, 106.3%, 47.1%, 43.3%, 200%, 40%, 6.2%, 43.9%, 20.3%, and 42.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 in the leaching layer.

Conclusion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by aluminum sulfate at a rate of 500 kg hm?2 with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is an effective amendment of saline-sodic soils in Songnen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se results a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leaching of Na+ from the soil leaching layer to the salt accumulation layer and desalination in the surface soil, and the increase of SOC improved the colloidal properties and increased fertilizer retention in soil.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luminum sulfate applied to soil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