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4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建立黄淮白山羊瘤胃甲烷菌快速检测的PCR方法,采集安徽本地黄淮白山羊瘤胃内容物,进行瘤胃甲烷菌的分离培养,利用瘤胃甲烷杆菌的保守基因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进行引物设计,并且优化PCR扩增条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具有特异性、专一性,优化的PCR扩增条件符合瘤胃甲烷杆菌扩增要求,扩增产物在140 bp的位置出现单一明亮条带。由此可见,利用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检测黄淮白山羊瘤胃甲烷杆菌。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青贮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利用SF6示踪技术分别测定了青年母牛不同饲养水平(维持和生长)下饲喂青贮稻秸、氨化稻秸以及干稻秸的甲烷排放量,从而评价了水稻秸青贮在减少甲烷排放量上的作用。结果表明:维持水平下,饲喂青贮稻秸和氨化稻秸可有效地降低试验牛每天的甲烷排放以及每千克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排放,并且与干稻秸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甲烷排放量由大到小为干稻秸、氨化稻秸、青贮稻秸。生长水平下,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越高,日粮中添加精料越有助于纤维的发酵,表现为单位(每天或者每采食1 kg干物质)甲烷气体排放青贮稻秸组均高于干稻秸组。  相似文献   
3.
4.
鲜稻秆青贮收获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鲜稻秆切碎袋贮、整株打捆袋贮、整株打捆窖贮收获工艺,从青贮质量(青贮成分)、青贮成本、收获效率等方面对3种稻秆青贮收获工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株打捆窖贮收获工艺在有青贮窖的地方可行,整株打捆袋贮青贮收获工艺在我国农村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尼龙袋法测定青贮稻秸、氨化稻秸以及干稻秸的瘤胃降解率,从而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稻秸瘤胃降解率的影响。利用3只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成年公羊,测定青贮稻秸、氨化稻秸以及干稻秸在瘤胃中培养6h、12h、24h、48h、72h的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青贮稻秸和氨化稻秸各个时间点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干稻秸相应时间点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P0.05)。瘤胃降解的动态分析显示,与干稻秸相比,青贮和氨化可以使稻秸干物质(DM)快速降解部分a分别提高7.7%和4.79%,慢速降解部分b分别提高6.86%和16.76%,最大降解量a+b分别提高14.56%和21.55%;青贮和氨化可以使稻秸中性洗涤纤维(NDF)快速降解部分a分别提高6.59%和3.96%,慢速降解部分b分别提高12.9%和18.87%;最大降解量a+b分别提高19.49%和22.83%。青贮和氨化有效地提高了稻秸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的有效降解率,其中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分别比干稻秸高出11.61%和13.58%,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分别比干稻秸高出11.54%和13.55%。由此可见,青贮和氨化均可以有效地提高稻秸的瘤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6.
《饲草生产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必要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选用135头体重(493±33)kg,年龄相近皖东育肥牛,颈静脉采血,利用DNA直接测序法测定CAPN1、CAST基因多态性;试验结束屠宰试验育肥牛,取肉样分析皖东牛肉质性状,分析肉质性状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结果表明,皖东牛CAPN1基因存在AA型和BB型2种基因型,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其中内含子8的C429G和G437A位置各1个突变位点,内含子9的C572T位置1个突变位点,外显子9的G458C位置1个突变位点;CAPN1基因中度多态且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皖东牛CAST基因有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5个SNPs位点,其中内含子8的A220G、A223G和G239A位置各1个突变位点,外显子9的C369T和G375A位置各1个突变位点;CAST基因中度多态并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BB基因型皖东牛肌肉剪切力肉质性状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CT基因型皖东牛肌肉剪切力肉质性状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基因型对其他肉质性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CAPN1和CAST基因多态位点与肌肉嫩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皖东牛肉质性状提升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压力读取式体外产气法(RPT系统)评价油菜秸秆发酵饲料对瘤胃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产量(MCP)及总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从而确定油菜秸秆发酵饲料品质。按油菜秸秆发酵饲料制作过程中发酵菌液和玉米粉添加量分为:Ⅰ~(-1)组(1%玉米粉、40 mL·kg~(-1)发酵菌液)、Ⅰ-2组(1%玉米粉、80 mL·kg~(-1)发酵菌液)、Ⅰ-3组(1%玉米粉、120 mL·kg~(-1)发酵菌液)、Ⅱ~(-1)组(2%玉米粉、40 mL·kg~(-1)发酵菌液)、Ⅱ-2组(2%玉米粉、80 mL·kg~(-1)发酵菌液)、Ⅱ-3组(2%玉米粉、120 mL·kg~(-1)发酵菌液),每组设置5个重复,体外培养12、24、48 h后,测定培养体系的产气量、MCP及总VFA。结果表明,发酵菌液添加量为120 mL·kg~(-1)时产气量最高,其中Ⅱ-3组的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并且发酵饲料制作过程中增加玉米粉添加可显著提高油菜秸秆发酵饲料的瘤胃产气量(P0.05);1%玉米粉添加量的Ⅰ-2组瘤胃MCP产量显著高于同等玉米粉添加量的其他处理组(P0.05);随着油菜秸秆发酵饲料制作过程中玉米粉添加量的增加瘤胃总VFA产量随之增加(P0.05),发酵菌液添加量为120 mL·kg~(-1)的油菜秸秆发酵饲料的瘤胃总VFA最高。研究表明,玉米粉添加量为1%,发酵菌液添加量为120 mL·kg~(-1)或者玉米粉添加量为2%,发酵菌液添加量为80 mL·kg~(-1)更有利于生产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CTAB法和蛋白酶K法提取黄淮白山羊瘤胃微生物总DNA,酶切获得DNA片段,大小为23~50 kb,以E.coli EPI300为宿主细胞,构建瘤胃微生物宏基因Fosmid文库。研究发现该文库共获得克隆28 800个,插入片段大小约35 kb,空载率小于2%,容量1 008 Mb。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Xylanase)活性筛选,分别获得具有两种酶活性的阳性克隆60和32个,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Carboxymethyl cellulase)共同作用阳性克隆15个。通过已测序MF3木聚糖酶阳性克隆酶学活性分析,该木聚糖酶在最适应pH 4.5, 40℃条件下,酶活力为79.287μ·mL~(-1)。为进一步研究黄淮白山羊瘤胃内纤维素酶(Cellulase)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瘤胃内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烷作为反刍动物瘤胃正常消化的产物,其排放不仅对空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造成了能量的损失。反刍动物从甲烷损失的能量占摄入总能量的2%-15%。因此,减少瘤胃内甲烷的生成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影响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量的因素,以及控制瘤胃内甲烷产生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