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7篇
林业   8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明确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是否产嗜铁素,揭示其生防机制,本文通过CAS检测该菌株产嗜铁素的能力,并对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K-SH007具有明显的产嗜铁素能力,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大小为720 bp,与B.pyrrocinia(EU0340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两者序列相似性为97%,13个位点出现SNP;另外菌株JK-SH007 cep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两者一致性为97%。该菌产嗜铁素最优培养时间是15 h、pH 8、转速200 r/min、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甘油和氯化铵;PB试验筛选出影响该菌株产嗜铁素的关键性因素分别是pH、加碳量、加氮量;CCD试验结果显示,pH和加氮量的交互作用较明显;最终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分析出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最佳方案为碳源加入量15.00 g/L、氮源加入量10.50 g/L、温度30℃、pH 7.36,优化后菌株产嗜铁素能力由18.59提升到37.86,响应面优化产嗜铁素条件的效果是显著的,嗜铁素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杨树溃疡病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群体感应系统是否与其内生定殖相关,本文通过群体感应指示菌紫色杆菌CV026和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确定其群体感应信号物质种类,并利用结晶紫染色、菌体回收、GFP标记等技术,研究其群体感应信号物质对该菌株生物膜及在杨树苗内的定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K-SH007产生的群体感应信号物质为含8个碳原子酰基侧链的辛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C8-HSL)。群体感应信号物质C8-HSL的添加对该菌株生物膜及在杨树苗内的定殖能力有影响,并且呈现低浓度促进,较高浓度抑制的规律。C8-HSL的添加与菌株JK-SH007生物膜的OD值和菌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和0.756。当添加1.0%C8-HSL终浓度达到5×10^-8 g/L时,菌株JK-SH007生物膜的形成量达到峰值。荧光显微镜镜检发现,当添加100μL C8-HSL时,杨树组培苗根和茎中GFP荧光标记的菌株JK-SH007的定殖数量明显较CK多。菌株JK-SH007的群体感应与其在杨树内的内生定殖能力密切相关,群体感应信号物质C8-HSL具有增强菌株JK-SH007内生定殖的能力,同时也表明该物质有利于该菌株生防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病鉴定方法与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松树病害,本文对松材线虫以及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松木、制品的鉴定与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一种通过用H2O2处理松材线虫卵进而获得无菌松材线虫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5%H2O2处理对松材线虫卵有一定影响,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松材线虫孵化率下降,处理30min以上使其孵化率降低至10%以下;15%H2O2处理时间对获得无菌松材线虫有较大影响,其中,处理60min后获得无菌线虫的机率达70%.在无菌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6.
肉桂藻斑病是一种在福建省华安县肉桂林中发生十分严重的病害,是由寄生性红锈藻Cephaleuros virescens引起。从3月上旬至10月上旬病原以游动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侵染,以孢子囊在病叶上越冬。该病属于单循环病害。在病原侵染初期分别用1%波尔多液、50%托布津和50%多菌灵做防治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66.2%、45,9%和33.8%。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三明地区三个市(县)的病害损失量调查,获得杉木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fdes对杉木幼树(4-9年生)生长影响的初步量化指标。各感病级别对杉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基本上呈等差递增,感病程度每增加一级,单株胸径和树高平均减少0.95cm和0.53cm,可见,该病对杉木单株的胸径生长和高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三明地区(尤溪、建宁、永安)的杉木病害调查表明,杉木炭疽病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而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杉木落针病、杉木煤污病、杉木黄化病、杉木丛枝病和杉木巨芽病除零星或局部地区发生较严重外,一般危害性均较小  相似文献   
9.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松毛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指标的研究(李桂和等,《辽宁林业科技》,1989,1:34—41)中穴星坑小蠹的调查研究(蒋玉才等,《辽宁林业科技》,1989,2:39—41)结节亚麻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解庆柯,《辽宁林业科技》,1989,2:42—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