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黑羽毛乌骨鸡生产于四川凉山南部金沙江流域中低山干热河谷地区和山地区域,以宁南,会东等县居多,是这一特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原始珍禽鸡种,本次调查测定表明:凉山黑羽乌骨鸡不仅具有乌皮,乌骨,乌肉的典型特征,而且从体尺,体重,前期生长速度,产肉性能,乌黑度表现等均有别于四川山地乌骨鸡,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花棒多分布在半干旱、干旱的沙区,由于其天然分布区内环境条件的差异较大,故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两个生态型。即多小叶花棒和元小叶花棒。但不同生态型花棒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如何,经济价值怎样,却尚未见报道。我们测定了两种花棒苗期的蒸腾强度,并研究了它们的蒸腾强度日进程、日蒸腾量,以及蒸腾强度与光照、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花棒的不同生态型在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4.
吴洵 《中国茶叶》1994,(3):34-3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名优茶生产和开发已成为当前茶叶生产的热点,其发展速度之快,开发品种之多,生产效益之好是其他任何大宗茶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各种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已由高山地区走向低丘地区,由长江中、下游茶区走向华南茶区,由中、小叶种茶区走向大叶种茶区.然而,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不只是涉及制茶工艺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茶园的栽培管理问题.在栽培管理上,如何加强茶园土壤农化管理,合理施肥,促进名优茶生产和开发是当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5.2 颜色特征5.2.1 体表颜色。典型的凉山黑羽乌骨鸡全身羽毛黑色,富有光泽,冠、脸、耳、喙、肉垂、耳叶、胫、趾、皮肤均呈黑色。5.2.2 体内颜色。肉、内脏细膜、腹脂、气管、食管及嗉囊、肠、生殖器官、泄殖腔黏膜、血管、舌及口腔黏膜呈乌黑色。肺红中带黑,肝脏鲜红。骨膜乌黑,骨质稍乌。5.2.3 屠宰测定发现,鸡体皮质的乌黑程度与体内各部乌黑度表现程度较一致,体表部分越乌黑、体内各部分的乌黑度越好,表明互相间呈正相关关系。5.3 繁殖性能 母鸡开产期180~200d,公鸡开鸣期150~180d,开鸣后即有性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6.
吴洵 《茶报》2004,(4):4-6
据宋徽宗赵诘的《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至,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1979年浙江安吉县在茶树品种资源调查中在天荒坪镇大溪村800多米高山中发现了一株类似《大观茶论》中所谓的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的白茶,  相似文献   
7.
低丘红壤茶园氮磷钾平衡施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低丘红壤茶园为对象,从反应条件,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氮、磷、钾的固定、转化与平衡等方面,探讨了茶园土壤的主要农化性质,进而对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生长季节,以及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和平衡关系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8个茶叶主产省区20余个有代表性的茶叶生产单位,进行了茶园氮、磷、钾配合施肥的试验,明确了多元复合肥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增产提质的影响。根据最佳配比,茶叶专用肥“中茶Ⅰ号”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最后,作者对茶园施肥提出三条建议:①要重施农家有机肥;②要多施以氮为主的多元复合肥;③要提倡测土施肥。  相似文献   
8.
红壤茶园土壤活性铝与酸度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洵 《福建茶叶》1991,(1):25-27
茶树是喜酸、聚铝性作物,对土壤酸度和活性铝含量反应十分敏感。红壤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尤其成土过程中由于脱硅富铝化作用呈酸性反应。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茶园土壤酸化严重,铝进一步富集,在不同程度上已影响茶树生长和产质的提高。研究红壤茶园酸化原因和酸、铝关系,探讨酸度实质,对于制定红壤茶园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拟定优化茶叶品质的施肥技术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1990,10(2):27-32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Sheathblight)不同病级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期病级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呈线性相关,产量损失率(y)与收获前病情指数(x)呈幂函数关系,当x<20时.y=0.18075x1.127025(r=0.9770,n=16),当x>20时.y=0.1105X1.351575(r=0.9983,n=12),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得到纹枯病经济阈值的动态模式,即:在目前小麦产量6~7.5t/hm2水平下.建议防治指标病情指数为3.0~6.0,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