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1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以相同类型甜瓜品种东方蜜1号、雪里红和翠蜜为对照,对甬甜4号和甬甜5号甜瓜进行RAPD指纹图谱构建.在筛选的30个RAPD引物中,4个引物S304、S307、S327和S334稳定扩增出5个多态性位点,以操作简单的RAPD分子标记构建的指纹图谱,图谱出现概率为1/15120,能够有效区分5份材料,起到品种鉴定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4.
RNAi主要通过双链RNA(dsRNA)被核酸酶切割成21~23 nt的干涉性小的RNA,即siRNA,由siRNA介导识别并靶向切割同源性靶mRNA分子而实现的;RNAi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以及ATP参与,而且具有生物催化反应特征;RNAi具有高效性和高度特异性,作为一种关闭特定基因的新技术,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在后基因组时代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黑土区基准坡长和LS算法对地形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该文结合小区实测坡长资料及Mc Cool数据,对地形因子算法中涉及的基准坡长影响和不同算法计算值的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在坡长较小的情况下,20和22.13 m基准坡长计算得到的坡长因子相差不大,但随着坡度增加,在坡长指数的复合影响下,两者的差异渐趋增大。理论分析表明,坡长指数采用与坡度相关的变值更为合理。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修正版通用土壤侵蚀模型(RUSLE)算法中的坡长因子与其更为接近,结合与Mc Cool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坡长指数更适合细沟和细沟间侵蚀比率中等的情形,或者采用RUSLE模型算法计算得到。同时研究发现,张宪奎算法、Moore算法、Desmet算法和B?hner算法计算得到的LS因子值都要比参照值小,而且4种算法与参照值的接近程度依次降低。空间分布特征而言,栅格累计算法总体较为破碎,并在平直坡面出现较多平行分布条带,而含有面积指标的其他3种算法则总体呈现光滑连续特性,但有无数据区域的存在。该结果对于研究区土壤侵蚀模型地形因子算法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猴头菌(Hericiumerinaceus)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建立最优的DNA提取条件和SRAP- PCR扩增体系.结果表明:改进的SDS- CTAB法能较好地满足猴头菌属DNA的提取,优化后SRAP- PCR反应体系经过验证,该体系可用于猴头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7.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最终筛选到瓠瓜SSR引物S87/88,在双亲及基因池间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230 bp的差异条带。通过F2153个单株验证,确定表型调查耐湿涝结果与分子标记S87/88鉴定结果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0.78),利用Mapmaker 3.0软件对分子标记与表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S87/88与瓠瓜耐湿涝相关的不定根数目基因的连锁距离为8.8 cM,为进一步利用分子辅助育种加速耐湿涝瓠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效标记。  相似文献   
8.
谷子对光温反应较敏感,为提高谷子跨生态区引种的成功率,以全国4个生态区的25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开展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研究,并对其中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9个主要农艺性状在华北地区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在4.71%~32.79%之间。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出谷率、穗粗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即粒质量因子与株型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1.173%。粒质量因子以单穗粒质量、单穗质量、产量为主要指标,株型因子以株高、成穗率、生育期、穗长为主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类间距离为10时可将参试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1类品种株高、生育期及成穗率适中,产量、单穗质量与单穗粒质量及出谷率较高,其中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变异系数较小,产量因素较稳定。第2类品种株高较高,生育期长,成穗率高,产量适中。第3类品种产量、生育期、穗长、穗粗、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出谷率均较低,株高表现中等,产量、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整体变异系数较大。根据不同品种的生态区来源,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从东北春谷区向华北地区引种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从西北春谷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平均气温逐年的升高,高温发生时间前移,持续时间延长,南瓜定植之后极易遭受高温胁迫。建立南瓜田间早期耐热性鉴定方法,对品种进行耐热性评价筛选,是缓解高温热害胁迫经济有效的措施。本试验以中国南瓜×印度南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高温环境下,通过比较植株两叶一心期、五叶一心期、团棵期和伸蔓期4个时期的单株叶片萎蔫程度,计算株系热害指数,经过多重比较,确定南瓜热胁迫的敏感时期,建立南瓜田间早期耐热鉴定方法。利用供试材料的单瓜种子数目,检验田间评价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南瓜团棵期的热害指数变异系数最大,是南瓜植株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时期。利用田间热害指数和单瓜种子数目2个指标可综合判断中印南瓜自交系的耐热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北京截头’黄瓜×西双版纳黄瓜产生的永久性重组自交系(RIL)群体124个株系,对其苗期株高、第一雌花节位、第一分枝节位、初级分枝数、瓜长、瓜把长、瓜横径、瓜肉厚、瓜腔直径和单瓜重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10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瓜长和瓜横径均与单瓜重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并解释了单瓜重89.0%的表型变异。瓜横径和瓜肉厚对单瓜重的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通径分析更有利于解释性状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