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2.
新疆彩色棉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新疆17个彩色棉品种的14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为彩色棉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由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新疆17个彩色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4个反映彩色棉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及其函数式,并通过计算彩色棉的重要主成分值,对供试彩色棉品种进行比较.[结论]选择出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较好的四个彩色棉品种是新彩棉13号、新彩棉14号、新彩棉17号和新彩棉18号.  相似文献   
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杂种优势及其利用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就当前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技术进行了述评,并且对我国今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MADS-box家族基因鉴定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MADS-box蛋白是1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棉花生长发育进程。鉴定分析陆地棉MADS-box家族基因,可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2019年最新组装的陆地棉TM-1参考基因组,通过HMMER 3.0软件鉴定陆地棉TypeⅠ型及MIKC型MADS-box基因。利用MapInspect、MEGA7.0、MEME和TBtools软件以及omicshare网站进行染色体定位、多序列比对聚类分析、Motif预测、基因结构鉴定以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181个陆地棉MADS-box基因(66个TypeⅠ型和115个MIKC型),染色体定位发现该181个基因在陆地棉26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A组染色体上分布有78个基因、D组上分布有103个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ypeⅠ型MADS-box蛋白有3个亚家族,MIKC型蛋白包括MIKC*型和含有10个亚家族的MIKCC型;motif预测结果显示所有MADS-box蛋白均含有MADS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长度在各亚家族内具有同一性;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MADS-box家族基因中有33个在纤维组织中优势表达,103个在花器官中优势表达,41个基因在根茎中优势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获得了与陆地棉开花调控和纤维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对于揭示棉花纤维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及分子育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南不同种植方式对陆地棉多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种植方式在海南对陆地棉部分植株性状的影响。以2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两种种植方式对陆地棉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成铃率、单铃重、果枝始节位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垄作覆膜方式下陆地棉品系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和产量极显著高于平作覆膜,果枝始节位和单铃重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花铃期阶段,垄作覆膜下的结铃数目均明显大于平作覆膜,而其成铃率在降温前低于平作覆膜,升温后渐渐接近或高于平作覆膜水平。大力推广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是提高海南陆地棉育种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棉花早熟杂交种新陆早68号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早熟杂交棉新陆早68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高产、优质绿色棉新品种——新彩棉27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彩棉27号(原品系名为金垦绿2号)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农垦科学院新垦棉业科技开发部及新疆西域绿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协作,以石彩5号为母本,以自育丰产优质抗病品系D150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多年的病地定向选择、抗性鉴定、南繁加代、品质检测、品比试验、多点试验选择培育而成的绿色棉。2013年8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新彩棉27号,审定编号:新审棉2013年57号。  相似文献   
8.
外源染色体片段或基因的准确鉴定对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到外源染色体片段或基因的检测上,但是对于大群体中少数几个阳性植株的鉴定,逐个检测的效率极低。本研究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新陆早48号与海岛棉(G.barbadense)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122的BC2F1群体147单株DNA样本为材料,通过构建二维矩阵排列DNA样本材料,分别对待测样本按行、列进行混合,获得m个行的混合样本和n个列的混合样本;以m=n=8矩阵为例,对待检m×n=64个样本行列混合获得16个混合样本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矩阵中推断确定含有外源染色体片段的阳性样本。结果表明,利用基于PCR-SSR技术构建矩阵混合池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陆地棉背景中外源海岛棉染色体片段,逐个样本检测验证了其方法的准确性;统计学分析表明,阳性样本出现频率低于7.81%时,检测样本的节本率可保持在50%以上。基于PCR-SSR技术构建矩阵混合池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棉花外源染色体片段快速高效鉴定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29个陆地棉品种(系)表型性状及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分析,依据遗传距离大小在不同类群中选择了8个遗传背景差异不同的陆地棉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了28个组合,开展了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F1、F2表现及其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杂种F1、F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及其中亲优势均与表型及SSR标记遗传距离正相关,其中杂种F1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2种遗传距离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断裂比强度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达显著水平;伸长率的杂种F1、F2表现及其中亲优势均与表型及SSR标记遗传距离负相关,其中杂种F1伸长率与SSR标记遗传距离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与遗传距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纤维品质性状,均与对应遗传距离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拟合的曲线模型.这些显著或极显著的纤维品质性状,可在育种实践中为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棉纤维品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态区杂交棉皮棉产量与多个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区杂交棉在南疆地区皮棉产量与多个性状的关系,为新疆南疆地区棉花引种、育种和大田生产提供理论和生产实践参考.[方法]以来自不同生态区12个杂交棉品种(系)为材料,分别研究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亩株数(667 m2株数,下同)、籽指、衣指、绒长、纤维伸长率、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之间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皮棉产量与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达显著正相关;对皮棉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是单铃重>亩株数(667 m2株数,下同)>单株铃数>衣分;12份材料,综合表现较好的为湘江棉5号、鲁棉研40号和湘江棉3号.[结论]栽培上杂交棉种植应注意控制合理密度;育种上宜主要从提高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三方面来提高皮棉产量,同时对品质性状也不能忽视;引种时要注意选择皮棉产量较高,同时纤维品质较好的品种用于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