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在岩心、电性资料基础上,从单井相入手,识别出多种沉积特征,认为勒3区块七克台组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并可分为4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溢岸及席状砂,并分析了沉积演化,建立了沉积相模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也较好,是主要的储集砂体,而席状砂孔渗较差,连片性不好,是次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2.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组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果。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加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具有研究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将理论教学和油气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能在实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基于该课程的特点,针对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与目标不一致、教学手段与课程特点不一致、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特点不一致等),以学生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3个方面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课,是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展工作的基础和直接应用的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强化了教学队伍,理顺了教学内容,强化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今裂缝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结合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精细裂缝模型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在构造平滑处理、方差体计算的基础上,利用蚂蚁追踪技术追踪获得能精确反映裂缝发育规律的蚂蚁属性体;其次,通过解释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获得裂缝倾向、倾角、方位等参数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结合蚂蚁属性体,构建裂缝密度模型;最后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构建M地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对该模型做粗化处理,得到裂缝属性模型。该模型清晰地反映了储层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及裂缝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和钻井资料等,对吐哈盆地鄯勒油田勒3区块七克台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详细划分,建立了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将七克台组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通过井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基准面旋回格架内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沉积演化规律,预测有利砂体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玛纳斯湖现代沉积观察所获得的湖泊内砂岩为风成沉积的初步认识,在滨岸带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基本特征表述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再现了风成砂与盐类的混合沉积形成过程,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差异进行探讨,揭示了盐类与风成砂的混合沉积形式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影响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形式:(1)层状混合沉积:持续低温条件下(0~7℃),盐类晶体较粗厚度较大,与风成砂形成明显的韵律性层状混合沉积;(2)差异混合沉积:温度的连续变化(0~13℃)引起频繁的盐类在水面形成的薄膜状晶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风成砂分布不均与盐类差异混合沉积。该认识为研究盐湖背景下混合沉积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