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1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送检的死亡羔羊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病原菌的分离、生化试验、动物致死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沙门氏菌。药敏试验表明在检测的17种抗生素中该菌株仅对头孢吡亏和诺氟沙星药物敏感,对多粘菌素E、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药物中敏,对杆菌肽、氯霉素和青霉素等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维修是恢复土石方施工机械的技术性能,排除故障及消除故障隐患,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施工机械维修常见技术问题切记重视,只有解决上述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维修人员的素质,加上正确的养护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保证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贵南县某牧场发生犊牦牛腹泻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犊牦牛腹泻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采集犊牦牛腹泻样品15份,利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引发该牧场犊牦牛腹泻的病原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邱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zurnii,E.zurnii)、牛艾美耳球虫(Eimeria bovi,E.bovi)、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is,E.ellipsoidalis)的混合感染,测序结果显示,瑞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ryanae,C.ryanae)的18S rRNA基因与参考序列中国株CP031554/3/2/1同源性在99%以上,各个种球虫与引用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同时,遗传进化树显示:本次检测的C.ryanae与中国株C.ryanae 18S rRNA基因同源性关系近,聚成一大支;三种球虫分别与其相同种聚集在一支上。结果表明,该牧场犊牛腹泻是由隐孢子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造成的,该研究为犊牛腹泻的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寄生虫性病原的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辅助支持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农机事故处理,是农机监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补偿受害人因事故所遭受的损失,处罚肇事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减少事故、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的目的;农机事故统计是及时正确地掌握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发展趋势,城镇化对于加速农村结构转型、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拉动投资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的小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支撑能力薄弱、引发新的结构矛盾、受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受财政体制制约。解决的对策是要实行一元户籍制度模式,实施金融保障城镇化建设体制,有效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和明确小城镇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按生物构件的理论,分析了辽东半岛结缕草无性系种群叶片、叶鞘、分株、匍匐茎各构件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间的相关模型和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形成规律,探讨了其不同生物量基于种群大小(密度)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辽东半岛结缕草无性系种群的总生物量及各构件生物量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以线性函数增加,各构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间亦均以线性函数增加,生物量增加比率均表现为:分株>匍匐茎,叶鞘>叶片,总生物量增量的27.2%分配给叶片,29.2%分配给叶鞘,43.6%分配给匍匐茎,叶片,叶鞘和匍匐茎构件生物量的积累是按1∶1.1∶1.6比例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结缕草萌动前对结缕草草地进行火烧处理,研究生长季内不同月份火烧对结缕草草地杂草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内火烧对结缕草草地杂草株数、植物量(地上,干重)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平均防控效果分别为23.97%、39.90%;株数防控效果最好为5月份,为40.95%,植物量防控效果最好为10月份,为65.74%;火烧对结缕草草地杂草的防控效果在春季主要表现在防控杂草的数量(株数),在秋季主要表现在防控杂草的重量(地上植物量)。  相似文献   
8.
结缕草与草地早熟禾的弹性与耐磨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重压与摩擦试验表明,结缕草的弹性和耐磨性明显高于早熟禾,与早熟禾相比,结缕草抗践踏、弹性好的解剖学机理是:结缕草叶片的角度层发达,维管束丰富,叶内组织排列紧密,机械组织发达,结缕草叶鞘的角质层发达,叶肉厚而结构紧实。  相似文献   
9.
应用NOAA/AVHRR遥感资料对阿拉善草地进行动态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NOAA/AVHRR遥感资料对阿拉善地区的6个荒漠类草地进行了生长季内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应用NOAA/AVHRR遥感资料对阿拉善荒漠进行动态监测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提出了以“面”取样,“面”与“面”样本区配的建模方式,克服了以往建模方法中样本间“点”对“点”不能很好匹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A-3中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小麦育种史基本是育种家与条锈病的赛跑史。因此,筛选、鉴定、储备和利用新抗源是我国育种和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长远战略性课题。【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对来自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的杂交后代材料A-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所携带抗条锈病基因是否为新基因,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遗传分析表明,A-3对条中31号和32号的抗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经过对196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2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477-167bp与显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4 cM,将该显性基因定位于2BS上;7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364-208bp与隐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图位比较、系谱分析和抗谱分析表明,A-3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Tp1和YrTp2。【结论】可利用A-3中与条锈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rTp1和YrTp2将抗性基因转移到主栽品种中,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