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2年,北京市绿化基金会承担了"首都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课题的子课题,为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选育具有高观赏价值、耐旱低耗水、抗污染、抗病害的优良品种。观赏型文冠果的选育与推广应运而生。两年多来,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建设文冠果良种繁育圃、选育优质文冠果树苗、栽植文冠果试验示范林和总结技术模式任务。本刊现将有关科研成果汇编刊发,望其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冠果花性状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冠果新品种鉴定确立DUS性状指标体系与判别方法的需要,以白花、红花两种遗传类型的花性状为研究对象,选择两个地区作对比,从多尺度分析了9个花朵性状、9个花序性状的差异性和相关关系。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花序性状比花朵性状稳定,白花花朵性状比红花花朵性状稳定;花性状的遗传变异大于在尺度上的变异;花性状的变异程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即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单花尺度、花序尺度、植株尺度、区域尺度。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花性状间相关性大于红花的;花朵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花序尺度的;北京花朵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辽宁的,辽宁花序尺度性状间相关性大于北京的。首次建立了花冠面积与花瓣长、花瓣宽的二元指数估计模型;建立了花序质量与花序基径、花序长的一元指数估计模型,花序质量与花序基径、花序长和花序宽的三元指数估计模型,给出的模型可用于性状评价、选优、可塑性研究等,为文冠果种质资源鉴别、分类和多目标选育优良品系与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枝国槐是国槐(Sophor japonica L.)的栽培变种。发芽早,幼芽及嫩叶淡黄色,5月上旬变绿黄,秋季9月后又转黄色。金枝国槐落叶后的秋冬态满树金黄,常与红瑞木、银柳等组成冬景,是很好的乔木型彩色枝条树种,可配植于各种绿地,孤植、丛植或行植,是优良的庭院、行道、风景树。该树种喜光及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有害气体抗  相似文献   
4.
紫枝玫瑰全光雾嫩枝扦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紫枝玫瑰全光雾嫩枝扦插成活率,以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穗条,以全光雾插床为基础,对全光雾嫩枝扦插繁殖紫枝玫瑰的不同扦插时间对比试验、不同枝条类型对比试验和不同扦插基质对比试验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紫枝玫瑰全光雾嫩枝扦插技术。结果表明:紫枝玫瑰全光雾嫩枝扦插以7月扦插为最佳扦插时间,以蛭石为最佳扦插基质类型,以花下枝为最佳扦插枝条类型,扦插成活率可达到98.47%。另外扦插育苗生产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预防病害,采用几种杀菌剂轮换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研究了使用50%灭幼脲Ⅲ号胶悬剂和25%溴氰菊酯乳油对国槐尺蠖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 500倍和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国槐尺蠖在北京昌平地区每年发生4代,5月中旬为防治第1代幼虫的最佳时期,6月中旬为防治第2代幼虫最佳时期,第3代后世代交替,可根据虫情在2~3龄幼虫期喷药。  相似文献   
6.
以文冠果腋芽茎段为外植体,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其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6-BA1.0·mg·L-1+NAA0.5·mg·L-1的激素组合适宜诱导腋芽和分化苗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IBA,经30天生根培养,分化苗基部未见生根,生根培养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杨幼苗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北京园林绿化植物种类,满足首都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为北京市引进胡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二年生胡杨幼苗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了胡杨幼苗的物候期规律、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移栽技术,总结了胡杨的来源及特性、繁育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研究表明:胡杨幼苗在北京地区4月中旬开始萌芽,4月下旬开始展叶,11月中旬落叶结束,进入休眠,能够完全适应北京地区自然环境,可正常生长发育。与原产地物候期相比,北京地区胡杨幼苗的物侯期变化较迟缓一段时间,生长期和赏秋色叶期均延长近1个月。胡杨二年生幼苗移栽繁育成活率可达88.25%,生长状况良好。移栽当年地径平均生长量为2.6mm,最高生长量为5.3mm;苗高平均生长量为46cm,最高生长量为82cm。在北京昌平地区胡杨幼苗的生长量比原产地额济纳生长量大。胡杨的适应性良好,病虫危害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