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国家林业局科技司“948”计划项目“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管理信息技术引进(项目编码:2009-4-40)的支持下,从美国引进了DASM系统,该系统是空间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即在低空状态下,由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该系统在飞机上进行观察并勾绘有关区域、记录采集信息。该系统在美国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监测,项目经引进、消化苒创新后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森林资源保护方面,为森林公安科技强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低成本小型无人机遥感定位病死木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材线虫病造成了我国大量的松树死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及时发现并定位松材线虫感染的病死木,采取焚烧、就地砍伐等措施是有效阻止疫情扩散的可行方法.笔者利用低成本小型无人机采集疫情地区的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并经摄影测量软件LPS正射处理后,导入到美国GeoLink软件中,实现病死木位置信息的采集.经地面差分GPS测量验证,水平位置偏差在0.24~2.82 m之间,精度均方根误差为1.565 m.该方法比传统病虫害监测实施效率高,系统维护和使用成本较低,可为疫情区域判断疑似病死木位置提供定位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冬油菜苗期抗寒性与抗旱性的相关性,为北方旱寒区抗寒、耐旱冬油菜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对抗寒性不同的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进行苗期抗旱胁迫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抗寒性与抗旱性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后,油菜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组织含水量与抗旱性不存在相关性,根系活力与抗旱性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外源脱落酸(ABA)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幼苗抗寒性的诱导效应,试验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BA对超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和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号”进行浸种处理,研究不同浓度ABA浸种对冬油菜种子萌发及常温和低温胁迫条件下相关抗寒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70 mg·L-1 ABA处理促进了种子萌发,80 mg·L-1ABA处理对发芽率和发芽势有抑制作用;30 mg·L-1浓度的ABA对冬油菜抗寒性诱导效果最佳,可显著(P<0.05)提高冬油菜幼苗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延缓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增加叶片脯氨酸含量,减缓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外源ABA处理在品种上存在差异,对抗寒性强的品种陇油6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美国林务局广泛使用,基于GIS/GPS集成的快速制图系统DASM的开发背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组成、核心软件GeoLink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该系统在林业调查中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其在林业中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董云  方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92-3594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育性不稳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受遗传、地理、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从CMS育性不稳定的成因,传统育种方法的改进,油菜不育新材料的利用以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开创4方面阐述了我国克服油菜CMS育性不稳定育种工作的成绩和进展,并展望了油菜CMS育性稳定性研究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珍珠黄杨春季扦插生根性状差异及内源激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珍珠黄杨Buxus sinicavar. parvifolia扦插生根的相关机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技术对春季扦插生根过程中各品种的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异戊烯基核苷(iPA)和赤霉素4(GA4)质量分数作进程研究,并对其生根性状结果作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愈合组织产生前后及根突出表皮时,IAA、ABA和GA4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在不同品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3号和5号品种在ABT6处理后扦插生根能力有了提高。结果表明,易生根品种的激素质量分数在生根关键时期更利于插穗愈合组织的产生以及根原基的形成与分化。图4表2参18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山茶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孢粉学资料,验证花粉形态在植物识别与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茶科山茶属4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山茶属植物花粉在形状、大小、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花粉外壁纹饰分属不同的类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网状,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近脑纹状(近蠕虫状纹饰),蒙自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皱波状,贵州连蕊茶(Camellia costi)皱网状,其中,贵州连蕊茶的网脊上密布疣点(疣状突起),可能是一个进化特征;4种植物的P/E值和P值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27 2),具有较大的P/E值和P值的两种连蕊茶组植物处于较高的进化地位,山茶属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P/E值反映了物种间的差异,也反映出近缘物种间一定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可为组间分类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9对SSR和36对In 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2.15个;有效等位基因变幅为1.05~3.27个,平均为1.70个。Shannon指数的变幅范围在0.121 7~1.269 5间,平均值为0.580 3;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范围为0.049 9~0.637 7,平均值为0.308 1。通过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并按加权配对法(UPGMA)聚类,结果表明19份材料的GS变异在0.52~0.86之间。在GS为0.605水平上可将19份材料按两室与多室性划分为I-1和I-2两大类群,I-1类群在GS为0.655水平上可按冬春性分为II-1、II-2两个亚类群。在GS为0.71水平上,可将冬性材料划分为4个小群。聚类结果表明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冬、春性品种间及春性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冬油菜在西北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及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50个国内外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兰州和天水两个生态区进行大田种植,苗期进行田间植物学形态特征统计,越冬前降温期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相应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它们在不同生态区的抗寒适应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由天水北移至兰州后,各参试品种越冬率大幅下降,证明天水是我国冬油菜分布北界;部分品种形态特征发生变化,78%的叶色加深,52%的叶柄变短,大多数品种的侧裂叶对数由1~2对增至3~4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下降,平均降幅为1.54%和60.53%,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平均升幅为44.27%,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Pn)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同时,CAT、POD、SOD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所升高,其中POD酶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幅度较大,分别为82.59%和48.82%。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的越冬率与P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