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和繁殖杂交水稻亲本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由于在亲本三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常常造成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因此其种子纯度的保持十分困难。而现有的杂交水稻亲本三系保纯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在繁殖、保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一项新的保纯繁殖方法——两圃制保纯繁殖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力、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其田间操作规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水稻干谷穴盘单粒点播育苗的多次试验和具体操作的总结,按时间顺序和操作过程,从材料准备、秧田准备、播种及田间育苗管理、移栽各阶段,整理出了该育苗技术的详细操作规程和要点.同时,还对该育苗技术与传统育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对比,对该技术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说明.期望对水稻科研田间工作有一定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稻汕优149汕优149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0年以自育的新恢复系成恢149与珍汕97A配制成的杂交稻新组合。1995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汕优149在1993~1994年的四川省区试,两年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显著,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4.
5.
汕优149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以自育的抗病、优质、高配合力的新恢复系成恢149与珍汕97A配制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杂交稻新组合,汕优149于1993年和1994年参加四川省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区试、产量分别为8550kg/hm~2和860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4%和2.40%。1994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在成都、什邡、  相似文献   
6.
辐优 19(辐 76A×成恢 19)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 ,属中籼迟熟新组合 ,具有株叶型好、生长茂盛、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较好等特点 ,2 0 0 2年 3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业应积极开辟国际杂交水稻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宪平 《种子》2009,28(11)
从中国种业开辟国际杂交水稻市场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世界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和中国杂交水稻出口的优势及机遇,提出了当前中国杂交水稻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并指出,现在正是中国种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测试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依次为糙米率(100%)>直链淀粉含量(86.64%)>长宽比(78.18%)>胶稠度(72.96%)>垩白度(52.44%)>垩白米率(45.93%)>整精米率(44.3%);12项稻米理化指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6对,呈显著正相关的有3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呈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构成四川杂交水稻优米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碾米因子、外观因子1、外观因子2、蒸煮因子1、外观因子3和蒸煮因子2,其贡献率分别是23.96%、22.04%、12.97%、10.21%、9.06%和6.5%。笔者认为四川省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但因各性状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育种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稻米品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米质与产量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杂交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分析资料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典范相关分析认为,大部分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仍有10.2%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以上的水平。在米质和产量这两组性状间的关联性中,由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产量、有效穗起了主要作用。以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的蒸煮品质和食口性,以及以垩白为代表的外观品质与产量和其构成因素是没有矛盾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通过遗传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10年区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1991-2000年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区试资料,表明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在“九五”期间已走出徘徊,并以0.487%的年增长率稳步上升。通过育种使株穗性状和群体性状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使一些有关 性状也得到了改良。建议四川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应当稳定或适当略降群体,控制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保持一定的株高和较高的结实性,以增粒为核心和突破口,进行超高产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