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1.
<正> 1976年以来,我省淮河流域主要产麦区小麦普遍发生条斑花叶症状。经研究,根部有很多低等真菌(特别是多粘菌),病叶表皮细胞内含有x内含体。电镜观察发现典型的线状病毒粒子,直径为10—13毫微米,长度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和1963年,分别在信阳和郑州进行三次田间药剂防治小麦条銹病試驗結果表明:在叶面防治效果方面,超过0.5%对氨基苯磺酸10%以上的有0.5%与0.3%“閩农五号”、氟化鈉600倍、1000倍、氟矽酸鈉600倍、1%氨基苯磺酸鈉、1%氨基苯磺酸鋅、1%氨基苯磺酸鎳、0.1%与0.2%氮化鎳、0.2%氟化鎳及0.2%醋酸鎳等12种;超过1—10%或基本上相等的有1%常州氟鋇、1%氨基苯磺酸铁、0.1%与0.2%硫酸鎳四种;其中药效較好而又无药害、比对照增产10—35%的有1%氨基苯磺酸鈉、0.5—1%常州氟鋇、0.3—0.5%“閩农五号”、0.5%氨基苯磺酸铁及0.5%对氨基苯磺酸等;药效尚好而药害輕微、比对照增产10—20%的有1%氨基苯磺酸铁盐、0.5%鋅盐、0.5%鎳盐、0.1%醋酸鎳及氟矽酸鈉600倍等。田間药剂防治的适当时期和次数,根据病情动态和噴药效果分析,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建議以小麦的孕穗初、孕穗末或抽穗初、揚花期三次噴药为最好,灌浆以后噴药一般不起作用,如早春气温较高,病情上升迅速,則可在拔节期加噴一次。  相似文献   
3.
六氯代苯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赛力散等有机汞剂拌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效果不好,不能满足生产上要求。作者等从1957年至1959年曾在温室及田间进行了有关六氯代苯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浓度、用量、施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结果证明用0.3%六氯代苯(有效含量40—60%)拌种对土壤传染的秆黑粉病有60—70%的防治效果,拌种结合土壤施药(每亩用有效含量为40%的六氯代苯1—2厅)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部分研究结果已在有关杂志上发表,上述防治方法已在生产上开始推广应用。本文系尚未发表的主要研究结果的较系统的报导。  相似文献   
4.
从闵行区虹桥乡茄子上分离到的Verticillium,经过接种试验、形态鉴定、温度测定后确定为Verticilliumdahliaekleb,并且用查氏液体培养该菌制成粗毒素对茄苗进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粗毒素对茄苗具有毒害作用,毒素经60℃温度处理42h,其毒性仍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5.
1964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许昌专区农科所合作,在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大田示范。 这个示范设计主要针对以往小区试验已经确定成效的对氨基苯磺酸,进行大面积防治,以期进一步肯定它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同时结合观察常州氟钡、醋酸镍、闽衣五号三种农药的实际效果。 1964年条锈病在河南省各地是继1959年和1960年大发生后的再一次猖獗,在碧码一号小麦上发病普遍率大部为100%。严重度达65—80—100%,病情指数达80%左右,这对测定药剂效果是比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金瓜贮藏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湿腐病。炭疽病菌和湿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炭疽菌为20~30℃,湿腐菌为25~3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炭疽菌为52℃,湿腐菌为53℃。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炭疽菌分别为7~8和5~6,湿腐菌分别为8~10和4左右。以10%的寄主汁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化学药剂以多菌灵1000倍和噻菌灵1000倍对炭疽菌菌丝抑菌作用明显,施保功1000倍对湿腐菌菌丝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