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州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总结了福州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果,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 2000年在抗虫棉害虫防治当中,常常有些农民朋友找上门来或通过其它方式向我提问,为什么种植的抗虫棉不抗棉铃虫?为什么棉铃虫治不住?为什么打上药效果不明显?为什么……。一连串的为什么,引起了我深刻反思,于是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和农民朋友座谈,弄清楚了抗虫棉害虫防治当中存在的问题,现将存在问题与对策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泾河近30年来污染日趋严重。通过分析泾河下游枯水期可降解污染物的自净特征,建立了河流点源捧污和侧向污染物均匀补排条件下的水质衰减模型,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求自净特征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是限制该区作物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小麦生长期与主要降水期不一致,加剧了小麦生长与水分供应的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达到小麦的稳产高产是我国西北旱地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对地膜覆盖和垄作栽培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垄作栽培是在克服传统栽培(平作)许多不利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栽培方式,该方法可显著降低群体内空气湿度,增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配比对花椒产量的影响及其肥料效应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凤县黄牛铺镇田间,采用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比对花椒产量的影响,并以氮、磷、钾配比值为变量因子,花椒净椒和椒籽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三元三次数学模型。对模型的降维分析表明,混配肥料的肥效顺序为:高钾低磷低氮<高磷低氮低钾<高氮低磷低钾<氮磷钾均衡。根据模型求出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值下的产量极大值,绘制出了养分关于产量的拓展线。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西北地区生态农业背景、特点,分析了生态农业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认为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以水为度,量水而行,节水为本;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效益型的生态种养模式;推广特色种植,绿色加工,以本土化实现国际化;加强居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其中的关键举措有建立节水工程,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以经济林(草)建设为中心,提倡人工植物种草。控制土地“三化”;兴办区域化精品产业,搞好精细加工;按照趋利避害原则,取长补短,发展设施农业。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同时应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但在培养试验中,微生物体氮与淹水培养法、硝化培养法和Stanford短期淋洗通气法测定的可矿化氮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767(p<0.01,n=12)以上。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培养试验结果的不一致性,与试验条件的差异有关。新形成的微生物体氮易降解,而原有土壤微生物体氮却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化学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累积吸氮量为参比,对8种反映旱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反映有机氮或全氮存在较大差异的土壤供氮能力,但其灵敏性较差。石灰性土壤矿质氮,特别是NO3--N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之间有较高相关性(r=0.884,P0.01),而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间相关系数仅为0.472(P0.05),说明矿质氮可反映土壤当前供氮水平,而不能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各化学方法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相关性影响较大。酸性高锰酸钾法既可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也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酸性高锰酸钾法的修订方法,即硫酸高锰酸钾法提取出的NH4+-N值接近于KCl水浴法提取出的NH4+-N值,该方法在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相当,但在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方面不及酸性高锰酸钾法优越。KCl水浴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效果基本相同;沸水浸取法和NaHCO3-UV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较差。总结以上发现,在以盐类溶液提取法中,酸性高锰酸钾法、硫酸高锰酸钾法和KCl水浴法可作为反映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其中以酸性高锰酸钾法最优,其次为KCl水浴法和硫酸高锰酸钾法。这3种方法在不包括起始NO3--N时,可反映石灰性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包括起始NO3--N后,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当前供氮能力+潜在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9.
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平均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均能显著的提高小麦穗粒数,其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而栽培模式、施氮量、播种密度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8个基因型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商188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肥量(0、90N 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小麦叶片、茎鞘、穗轴 颖壳及籽粒含氮量、氮收获指数及叶片、茎鞘、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没有显著受到施氮的影响。氮总吸收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面积穗数、单株分蘖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施氮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穗数、单株分蘖数、单位面积粒数及单位面积粒重。施氮增加小麦的干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氮总吸收量,但并没有显著地增加籽粒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