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一般都是采用蕾期授粉的方法。但采用这种方法繁殖亲本工作量大,种子生产成本高。因此,国内外对如何提高。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花期自交的结实率,曾进行过许多研究。通过提高温度、湿度,增加CO_2浓度(Nakanishi 1969),化学药  相似文献   
2.
甘兰(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的食用品质通常依靠感官鉴定。但由于感官评定主观性较强,加之食用品质中的诸多指标如风味的甜、淡,质地的柔嫩、粗硬等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可以划分,具有显著的模糊性,因而必须使感官评定的结果数量化,并  相似文献   
3.
我国甘蓝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我国甘蓝抗病育种研究的主要成就,在分析我国甘蓝病育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野菜——马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兰(Astereromea indica BI.)属菊科马兰属,以嫩叶供食,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别名小野菊,三脉马兰,又称田边菊,螃蜞菜。我国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采食较普遍。马兰原产于亚洲南部及东部,长江流域分布较广,野生,1982年始尝试人工栽培。上海、北京等地用分株法或种子播种法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其栽培技术,以利大面积生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现将野生马兰介绍如下:1 特征特性 植株高30~70cm,开展度6cm。茎深紫色,圆形,长30~35cm,粗0.4cm。叶互生,深绿色,质薄、  相似文献   
5.
甘蓝品种纯度的早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甘蓝品种“渝丰三号”正交(A)和反交(B)幼嫩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纯度检查结果表明,正交(A)和反交(B)种子酶谱纯度分别为94%和96%,正反交种子田间纯度为92%和96%。2种鉴定结果高度吻合,证明甘蓝品种早期酶谱纯度鉴定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10个秋萝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别对十个萝卜品种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品质等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品种丰光萝卜、原种大青、德日2号、三尺白、浙大长萝卜可作为育种材料,白玉夏、浙大长萝卜的综合性状表现好,适合在重庆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对结球甘蓝西园六号进行品种纯度鉴定,从94对SSR引物和109对SRAP引物 中分别筛选出4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且具有高度区分度的引物.依据8对引物在西园六号及其亲本的聚丙烯酰 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构建了清晰的品种指纹图谱.通过对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比较了亲本特异片段的碱基差异 并揭示了杂交后代中产生非亲条带的本质,将SSR转化为SCAR标记.SSR和SRAP分子标记构成的DNA 指纹 图谱及SCAR标记,为西园六号品种纯度快速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蓝主要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甘蓝"129"自交不亲和系角果和种子生长发育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种荚长和种荚直径在授粉后第30d达最大;种子直径、种荚及种子鲜重在授粉30d后达最大值;种子干重在授粉40d后达最大值;种子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在授粉50d后最高.  相似文献   
10.
甘蓝黑腐病是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划分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直接关系到甘蓝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和进程。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