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3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的光合生产与叶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以33B为对照,对早发型常规Bt棉鲁棉研17、鲁棉研21,晚发型Bt棉鲁棉研22,杂交Bt棉鲁棉研15、鲁棉研20进行了2年的种植和比较。早发型品种中前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快,但后期干物质积累慢、叶面积下降快,表现出明显的早发早熟和干旱年份易早衰的特点;晚发型品种前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慢,但后期增长快,表现出明显的晚发甚至贪青晚熟的特点。两个杂交棉品种表现出与早发型品种基本相同的生育规律,但中前期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品种。盛铃期以前,未见品种间功能叶光合速率的显著差异,但在干旱年份,早发型品种在始絮期功能叶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晚发型品种。早发型品种中后期的根冠比和功能叶含K量显著低于晚发型品种,而叶面积载荷量却显著高于晚发型品种。不同品种干物质产量和熟相的差异可能分别与叶面积系数大小和库源比例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花铃期淹水对棉花生长、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陆地棉(Gossipium hirsutum L.)品种K638为材料,在自动遮雨棚内研究了花铃期淹水8 d和10 d对棉花生长、生理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淹水的对照相比,淹水8 d、10 d的棉花产量降低了23.5%, 26.5%,单株干物质质量和叶面积分别降低了15.5%, 19.4%和22.6%, 36.1%,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分别降低了26.3%, 28.8%和9.5%,9.9%,脱落率和烂铃率分别提高了11.1%, 12.7%和66.7%,111.1%,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了11.6%, 17.2%,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的值分别减少了13.5%, 25.0%和3.3%, 8.5%;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3.4%, 8.5%和9.7%, 12.9%;可溶性蛋白和Bt蛋白含量分别减少了6.4%, 10.3%和8.7%, 14.1%。可见,淹水显著影响了棉株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导致减产;淹水时间越长,不利影响越大,减产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国内棉花生产管理一般均进行整枝。保留营养枝具有贡献部分经济产量、供应根系部分同化物、节省用工等正面效应,但也存在营养枝与果枝、主茎竞争无机养分,影响主茎、果枝生长发育,不利于棉田农艺操作等负面效应。当正面效应足以抵消负面效应时,表现为平产或增产,反之则减产、减效。保留营养枝所致正负效应的大小可以通过农艺措施调节,在配套措施的保证下,保留、利用棉花营养枝是可行的。应深入研究其利用途径和技术,促进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抗虫棉苗期干旱抑制棉苗株高增长、叶片扩展和干物质积累 ;明显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光合午休时间提前 ,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增大 ,造成水分和光能的更大浪费 ;棉株体各器官对K+的吸收受抑 ;促进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 ,质膜透性增大 ,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6.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以中低密度(3.00~5.25株.m-2)的产量较高,高密度(7.50~9.75株.m-2)的产量较低。去叶枝条件下,中密度(5.25株.m-2)比低密度皮棉增产9.7%,而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与中密度的产量相当,比高密度(9.75株.m-2)增产15.3%。密度与留叶枝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低密度条件下保留叶枝似可弥补密度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而中、高密度条件下,去叶枝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体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 999年以来 ,山东省棉田布局和种植制度不断改革 ,更趋合理 ;全省普及抗虫棉 ,实现了第六次品种更换 ;形成了与抗虫棉品种和种植制度相配套的棉花栽培新技术 ;以种业为龙头的棉花产业化得到发展 ,逐步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相结合棉花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植物材料接受卫星搭载,获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种质.卫星搭载被认为是创造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适期播种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品种类型常影响播种期。为确定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类型(早发型鲁棉研21号和后发型鲁棉研28号)为主区,播种期(4月上旬早播、4月下旬中播和5月上旬晚播)为副区,于2009—2010年在山东临清研究了品种类型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且主要是由于铃数和衣分的变化所致;早发型品种4月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中旬播种增产6.3%,5月上旬播种与4月中旬播种产量相当;后发型品种4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分别增产4.8%和12%。在鲁西北棉区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早发型品种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可以适当晚播,直到5月上旬;后发型品种应适当早播,以4月中旬为宜,晚播会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0.
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以Li- 6 40 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发现 ,抗虫棉 33B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日变化皆呈双峰曲线 ,可见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但“午休”出现早晚、持续时间因叶龄而异。光照、温度和CO2 浓度皆对棉花的光合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棉叶的光补偿点与叶龄有关 ,老叶 (>45天 )较低 ,幼叶 (<15天 )较高 ,功能叶 (15~ 30天 )界于二者之间 ,无论老叶还是幼叶 ,其光饱和点皆高于 2 10 0 μmol·m-2 ·s-1;棉花光合中CO2 补偿点约为 80 μmol/mol,饱和点约为 110 0 μmol/mol;光合的最适温度为 2 5~ 30℃ ,且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无关 ;叶龄 15~ 30天的净光合速率 (Pn)最大 ,老叶和幼叶的Pn较小。同一光强下以倒 5叶的Pn最高 ,并见Pn随叶位上升急剧降低而随叶位下降缓慢下降的现象 ,叶位间的光合差异不完全是由叶龄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