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18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个茶树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亚军  梁月荣 《茶叶科学》1994,14(2):129-136
在赣、浙、苏三省布点,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碧峰、苹云、浙农121、浙农ll3和紫笋等5个新品种进行了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新品种的移栽成活力、抗寒和抗旱能力、产量都达到或超过对照。紫笋和浙农ll3制成绿茶,品质优于对照,另3个品种与对照相当。苹云、紫笋和浙农121制成红茶,品质优于对照。5个新品种的萌发期皆保持了原来的特性。5个新品种均适于该三省及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茶叶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增加茶叶生产经济收益的手段已逐渐由过去的增加产量转变为提高品质来实现。这也是对茶树育种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将讨论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品种间变异,探讨茶树高成分含量与丰产性相结合的可行性以及达到成分育种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适应新常态,发展茶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覆盖下,茶产业呈现了新常态,包括:发展模式从产量快速增长型转为结构优化的平稳增长型;品牌建设进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宣传和科普中热文化、冷常识;市场需求多样化;重产业规划、轻市场需求研究。为了使茶企适应新常态发展需求,作者建议:培育多样化茶树品种、促进多样化产品开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深入研究茶叶市场规律,合理规划产业规模;重视茶叶科普,提倡科学饮茶;通过"茶叶+"发展复合型业态茶产业;多渠道推广品牌。  相似文献   
4.
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含乙腈的流动相作为洗脱剂,对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色谱柱长为15cm、柱温为35℃、总流量为1ml、检测波长450nm条件下,最佳的洗脱参数为:①以3/0.5/96.5(v/v/v)的乙腈、乙酸和水的混合液为流动相A,以75/15/10(v/v/v)的乙腈、甲醇和氯仿混合液为B相;②梯度洗脱,即前20min内B相由80%上升到100%,并保持15min。在该条件下新黄质、紫黄质、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脱镁叶绿素a等色素物质均可获得基线分离。同时研究还显示,该方法重复性较好,检测限低,可满足绿茶饮料中微量色素物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吉白茶春季返白过程中保护性酶活力及其生化成分的变化作了检测,结果表明,安吉白茶 芽梢在早春返白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 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叶绿素(CH)、儿茶素、咖啡因等含量则下降,芽梢复绿后,POD 活力降低,CAT,SOD 活力回升;叶绿素,MDA,儿茶素和咖啡固含量也上升。  相似文献   
6.
郑新强  梁月荣  陆建良  赵东 《茶叶》2012,38(1):9-18
2011年度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资源收集与利用相结合的措施,促进有用资源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克隆是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鉴定仍然是茶树品种品质和适制性研究主要手段;良种与良法结合,促进提质增效;茶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以及茶树品种繁育技术综合应用倍受关注;新品种选育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夏署季黄 茶园遮荫试验结果表明,遮荫显著改善了夏署季茶园的水热条件,能够避免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害和旱害,降低杂草的生长.与不遮荫的对照处理相比,5~8月份30%、45%和60%遮荫度3个处理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温度日较差分别下降了1.47℃~4.42℃、3.95℃~7.26℃和3.33℃~8.44℃,白昼平均湿度、日极端最低湿度分别增加了4.31%~12.31%和3.27%~12.62%,湿度日较差减少了3.58%~12.94%;地表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日较差分别下降了4.56℃~13.44℃和4.53℃~12.80℃;茶园20cm内土层的温度明显下降,含水率明显提高;茶园持续高温干热天数明显缩短;白天温、湿度极端值出现时间较迟、历时较短.它们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且效果(增幅或降幅)随着遮荫梯度的增大和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大.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银染法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5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扩增出20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0.481,最小遗传距离为0.124,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估值较高,达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种质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种群间遗传相似性,以武夷山与安溪种群间最高,达0.9505,以台湾和潮安县类型间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为0.77。构建的种间和种群间进化树表明,可将45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种群间相似系数,提出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国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育种新技术、茶树遗传资源收集与利用、茶树新品种选育及鉴定、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等方面综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茶树育种与良种繁育的发展。同时讨论了中国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新强  李明  张龙杰  黄杨  吴颖  韩震  王开荣  梁月荣 《茶叶》2021,47(4):195-199
叶色紫化茶树鲜叶花青素含量高,叶色特异,可用于开发特殊风味茶产品;其叶色斑斓的茶树还可以作为观赏园艺植物.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在课题组近10余年来在紫化系茶树品种选育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包括育种资源收集及创新,新品种选育,育种鉴定和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