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06篇
园艺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苗期抗寒性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洲黑杨×青杨派7个杂种无性系与中绥12和陕林4号2个对照无性系的1年生休眠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各无性系枝条的失水率、半致死温度、丙二醛(MDA)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与POD酶活性共6项指标,依据各项测定指标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极显著(p0.01),抗寒性大小依次为07-69×青106-57×川106-69×卜1中绥1207-西大寨×卜1陕林4号08-69×青208-69×青4E24-01;无性系07-69×青1在6个抗寒鉴定指标的评价结果中均表现最好,属于抗寒无性系,可为杨树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黄松介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美国黄松(Pinusponderosa),也叫美国西部黄松,是北美西部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黄松除主要用干生产木材外,其天然林也是很重要的野生生物栖息地及旅游观光风景点。美国黄松分为1种2变种:种为亚利桑那黄松(Pinusarizonica)(该种过去被划作一个变种),2个变种为太平洋黄松(P.ponderosavar.ponderosa)和落基山黄松(P.ponderosavar.scopulorum)。1自然分布区美国黄松由北向南从加拿大南部穿过美国一直分布到墨西哥。在美国境内,分布区东起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西止太平洋海岸。太平洋黄松分布区北起北纬52°的加拿大…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以毛白杨85号( Populus tomentosa 85)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从预培养时间、浸染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添加AS(乙酰丁香酮)5个方面,以卡那霉素抗性植株作为转化率的衡量指标,研究了各因素对毛白杨85号遗传转化率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筛选的高效转化系统为:农杆菌活化菌液用MS液体培养基稀释10倍,浸染5min,共培养4d。毛白杨85号叶盘转化率可达40.0%。该研究为利用叶盘法开展毛白杨85号基因转化培育抗逆新品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方法进行银白杨与84K杨、毛白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银白杨与84K杨杂交的可配性高于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组合.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稍高于银白杨与84K杨的杂交苗.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抗病、虫能力都高于银白杨×毛白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选择优势较高,选择出优良无性系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白杨新杂种I-101×84K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I-101×84K杨为材料,对其组培快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S为合适的基本培养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诱导I-101×84K杨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MS+6-BA0.3 mg.L-1+NAA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生根培养基以1/2MS+NAA0.02 mg.L-1+蔗糖15 g.L-1+琼脂6 g.L-1为宜,生根试管苗炼苗、移栽后成活率可达90%。对试验过程中的玻璃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大量元素浓度过高和多次继代可引起试管苗的玻璃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技术检测欧洲黑杨植株内转入Bt基因的稳定性,连续1 a对苗期转Bt基因和其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和数量统计分析,并将经过辐射杀菌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和其落叶干粉加入培养基,分别对已知细菌、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并对其数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t基因稳定存在于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植株内。(2)转基因和对照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月份无显著差异。(3)转基因植株落叶干粉对已知微生物的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得出: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林对土壤微生物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正确评价杨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新品种选育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黑杨派和白杨派的18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4对SSR引物中初步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12对,再利用12对SSR荧光引物构建18个杨树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依据遗传相似系数构建聚类图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2对引物共检测到91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为4~12个,平均为7.6个,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482 8,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1.801 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94 8;通过引物PMGC-2385和PMGC-2500构建了18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该指纹图谱可将全部无性系区分开。UPGMA聚类分析表明,18个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49~0.978,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4,黑杨派与白杨派无性系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在0.681~0.978和0.549~0.912,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18个无性系被分为黑杨与白杨2大类及6个亚群,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8份杨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STR分型检测技术在杨树资源的鉴定与分类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泡桐芽苗移栽地膜覆盖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实生苗虽具有多种优点,但因用常规育苗方法,用种量大,苗木生长慢,不能当年出圃。同时,随着科研和生产的发展,需要繁殖稀有、量少的优良泡桐人工杂交种子或天然种子,用常规播种方法亦不相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我们进一步进行了泡桐芽苗移栽地膜覆盖育苗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芽苗的培养从2月下旬开始,将准备好的种子,放在800倍退菌特溶液中,浸泡30分钟,捞出,用清水反复冲净,以防药害。再把消过毒的种子在常温下用水浸泡一昼夜,即可取出,  相似文献   
9.
杨树新品种介绍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本课题组从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等地引进杨树品种200多个。本文选择生产上常见的、已鉴定的,或是新近培育出的9个杨树品种加以介绍,并对育苗技术进行了探讨,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黑松为欧洲黑松(pinus nigra)的一个变种,天然分布于奥地利南部、意大利中北部、波兰南部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亚尼。分布区年降水量为600~1000mm。它是寒温带山地树种,耐寒性强,垂直分布范围250~1800m,适宜于在各种土壤中生长。其主干通直,主枝短,分枝密,木材坚硬,根系发达,抗性强,是荒山绿化及营造防护林的优良树种。我国引种奥地利黑松已有多年历史,现在北京、辽宁、庐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