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究生防菌对马铃薯根系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别以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 X-1菌液、LB液体培养基以及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GZ8-6发酵液对马铃薯苗进行灌根处理, 测定和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土壤酶活性和马铃薯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X-1和贝莱斯芽胞杆菌GZ8-6处理后, 马铃薯根际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明显高于病原菌处理和LB液体培养基处理。X-1和GZ8-6处理后第30、60 天, 土壤蔗糖酶活性达到高峰, 分别比病原菌处理高1.70倍和2.71倍,土壤脲酶活性在施用后第10、20 天较病原菌处理分别提升了52.53%和59.48%;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经X-1和GZ8-6处理后马铃薯的侧根数、茎粗、地下部鲜重等各项生长指标都优于病原菌处理和培养基处理, 处理后60 d株高和地下部鲜重分别较病原菌处理提高了34.65%和124.79%, 茎粗较LB液体培养基处理平均增加0.53 cm。因此, 生防菌处理不仅对马铃薯有促生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药剂拌种法研究了4种种衣剂对春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和40%苯甲·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春小麦生长安全;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较高,灌浆期调查防效分别为92.87%和88.95%,乳熟期调查防效分别为88.83%和74.53%;药剂拌种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高于清水对照,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处理区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14.87 kg和505.68 kg,分别较对照增加34.69%和32.28%。建议生产上在春小麦播种前,使用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或减轻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7在添加中药残渣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产物浸提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39%、66.18%、  57.06%、66.38%和51.29%;在添加中药渣固体发酵培养基上,菌株M-17的发酵产物浸提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的固体培养基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配比为5∶4∶1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6.89%;配比为3∶5∶2时,对木贼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8.45%和72.20%;配比为7∶2∶1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19%;配方为板蓝根∶玉米粉∶木屑、配比为3∶5∶2时,M-17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7.99%。不同固体发酵培养基和配方影响木霉M-17发酵产物对不同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为木霉菌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根腐病严重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筛选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 P-19 菌株最适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了其对马铃薯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绳状青霉P-19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85%、45.07%、38.92%、28.13%、64.32%。不同培养基发酵后其浸提液对5种镰刀菌的拮抗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5∶4∶1时发酵产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89%,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5∶2时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00%,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5∶2时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率为64.48%,甘草∶板蓝根∶葡萄皮渣∶玉米粉=2∶2∶10∶5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为50.20%,甘草∶玉米粉∶木屑=3∶5∶2时对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达到78.25%。本研究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控以及青霉菌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中国大豆行业内的企业都用“过冬”形容所处的环境——产能过剩,行业恶性竞争,寡头垄断,超级巨企一统江湖,外资控制定价权,行情走势国际化,金融化竞争激烈,这就是大豆行业的“冬天”。目前,中国大豆行业已从传统农产品行业的成本、品质、市场、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升级为系统能力的竞争,拼芝加哥期货的点价能力、拼国内的期货套保能力、拼终端市场的基差销售能力,拼采购环节中对人民币和美元两个币种、对境内和境外两个货币市场、对利率和汇率两种工具综合运用的系统能力,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经营稍有不慎,就会瞬间倒下。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黑痣病是宁夏马铃薯产业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通过研究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借鉴国内外有关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技术,明确了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农业和化学等防治方法,提出了宁夏地区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控技术,实现了马铃薯黑痣病的标准化防控,为宁夏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防治稻瘟病芽胞杆菌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32株细菌中筛选获得2株对稻瘟病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菌丝的抑制率分别为90.44%和92.38%;离体叶片法测定表明,菌株S09和S170抑菌效果分别为74.62%和75.52%,与绿地康1号无显著差异。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菌株S09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gyr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S170与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观察,确定菌株S09为短小芽胞杆菌,菌株S170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的温室防治效果分别是76.56%和80.5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09和S170对水稻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分别提高水稻种子发芽17.37%和12.34%、促进根长18.68%和33.85%、增加株高12.44%和28.49%、降低空秕率25.17%和35.59%,还可以有效改善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短小芽胞杆菌S09和解淀粉芽胞杆菌S170对叶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0.59%和73.19%,对穗颈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1.55%和74.82%,菌株S170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绿地康1号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以及对马铃薯生理指标、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田主要杂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白膜、白膜+330 g/L二甲戊灵、黑膜、黑膜+330 g/L二甲戊灵4种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马铃薯的安全性。【结果】黑膜+330 g/L二甲戊灵处理对主要杂草的防效最好;达到95%以上,马铃薯的出苗率达到95.72%;折合产量达到2 334.42 kg/667 m2,较对照增产24.30%;商品薯率达80.07%。【结论】黑膜+330 g/L二甲戊灵处理对田间主要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5—2018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中卫市和石嘴山市4个市12个区县采集马铃薯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rDNA-ITS与EF-1α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347株,其中230株镰刀菌属真菌菌株引起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这5种镰刀菌分别为67、29、50、39和45株,分离频率分别为29.13%、12.61%、21.73%、16.95%和19.56%;这5种镰刀菌的致病性有差异,其中接骨木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发病率分别为91.81%和99.99%,病情指数分别为69.56和82.23,均高于其它3种镰刀菌,是引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