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环境中存在的最典型的全氟化合物之一,能在高等动物体内蓄积,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物。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两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为敏感。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和SOD三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在浓度为1mg/kg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浓度为5mg/kg和10mg/kg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浓度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 浓度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为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监测PFOA 对土壤生物蚯蚓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 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 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质量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2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敏感。(2)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SOD 3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质量浓度为1 mg·kg~(-1)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质量浓度为5 mg·kg~(-1)和10 mg·kg~(-1)时,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1)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1)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说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PFOA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省近岸海域的鼻形鹿角珊瑚(Acropora nasuta)和箭排孔珊瑚(Seriatopora hystrix)2种硬珊瑚为研究对象,比较了TRIzol试剂提取法和BP-酚提取法在珊瑚蛋白质提取量、双向蛋白点数量和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BP-酚抽提法的蛋白质得率相对较高。通过1-DE及2-DE电泳比较分析发现,2种方法获得的蛋白样品存在较大差异。BP-酚抽提法能够获得更多蛋白条带和点数,并且具有较少的拖尾现象。在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的提取方面,TRIzol试剂提取法具有优势;在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提取方面,BP-酚抽法具有明显优势。研究结果有望为硬珊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已知物种的干细胞多能性基因核酸序列,利用同源序列法,成功克隆得到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Oct4,Nanog,Sox2和c-Myc 4个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上述4个基因在赤子爱胜蚓茧孵化期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茧在孵化期0~21 d,4个基因呈相似的规律,表达量均逐步升高,在21 d达到峰值;在幼虫期Oct4,Nanog和c-Myc 3个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孵化期。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赤子爱胜蚓早期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