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RT-PCR方法从聚乙二醇(PEG)处理的大豆根部组织中克隆了1个大豆乙烯响应因子(ERF)基因,由于其位于大豆基因组第7染色体上,故命名为GmERF7,基因座为Glyma07g0293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1个237 bp长的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长585 bp,编码1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草除灵作用的生理机制及其胁迫下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耐性差异机制,以浙大619、浙大622为试验材料,对苗期油菜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草除灵,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叶绿素荧光技术和超显微技术,探究草除灵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5 g·L~(-1))的草除灵对2个油菜品种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当草除灵浓度大于5.0 g·L~(-1)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油菜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值显著下降,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加剧,活性氧积累增多,叶绿体、线粒体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且浙大619的抗草除灵胁迫能力高于较敏感品种浙大622。因此,本研究明确了草除灵对甘蓝型油菜安全性的影响,这对该除草剂的田间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在温室内使用BTH和Harpin两种物质,分别以50mg·kg-1和100mg·kg-1两种浓度喷施于甜瓜幼苗第1片真叶,对甜瓜植株进行诱导处理,研究其对甜瓜植株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诱导。结果表明:BTH和Harpin均能诱导甜瓜叶片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处理后第7天,几丁质酶活性达到顶峰;β 1,3 葡聚糖酶活性第5天达到最大值,随后两种酶活性开始下降;BTH和Harpin在诱导酶活性的速度和幅度上,有相同之处。诱导酶活性的效应可以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传导给其它未经处理的甜瓜组织,诱导其它组织中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胞内氯离子通道5基因(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5,CLIC5)广泛参与调节细胞内的各项生理活动与生化反应,并探讨该基因自身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小鼠基因组序列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小鼠CLIC5基因5′上游调控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GL3-Basic)中,同时采用5′侧翼区缺失的方法构建了7个缺失不同DNA片段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重组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载体(phRL-TK)共同瞬时转染HEK-293细胞,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后,确定CLIC5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结果表明,CLIC5基因启动子缺乏TATA盒,但含有典型的GC盒及其他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表明,CLIC5基因-329~+1、-624~+1、-917~+1和-2 230~+1区域的启动子活性较高,其中-624~+1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最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启动子区-624~-329存在负性调控元件,预测存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RXR heterodimer binding sites与GC-Box factorsSp1/GC,-420~-283范围内存在CpG岛位点。  相似文献   
6.
甜瓜总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甜瓜品种"东方蜜1号"的成熟干种子、萌动种子、子叶和真叶为材料,选用4种不同的提取方法进行总DNA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包括干种子在内的不同生长期的材料均能提取到总DNA,刚展平子叶的提取效果最好;4种提取方法中以尿素提取法最为简便,效果最佳.经PCR检验,干种子和子叶提取的总DNA均可用于PCR扩增.  相似文献   
7.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采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葡萄灰霉菌可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由健康果实携带进入销售市场,该菌的显著致病症状为果实软腐和脱落。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ar)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相比,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潜伏侵染优势,而且具有较强的低温(4℃)条件下的致病优势。4℃低温下灰霉菌在寄主葡萄体外和体内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力均显著高于以上各菌,而在25℃下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该2种温度下灰霉菌接种果实后的症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8.
福建芒果产业状况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因其色丽味佳、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芒果适应性强,速生快长,结果早,产量高,经济寿命长,成为果农创收的重要果种之一。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阐述福建省芒果的生产现状、产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1生产现状福建省芒果的传统主产区集中在安溪、莆田、福州等地,1999年春季大冻害后生产走入低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 000多公顷下降到800多公顷,下降73·3%。据统计,2006年福建芒果种植面积为971·7 hm2,占全国芒果种植面积的0·74%,占福建果树面积的0·17%;年总产量1·08万t,占全国芒果产量的1·46%…  相似文献   
9.
芒果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和桂香两个品种为材料,研究芒果贮藏期内果皮转色过程和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及V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采后贮藏过程中的果实品质指标变化基本一致,但桂香贮藏后期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的含量变化较平稳,更有利于保持果实品质.两个品种贮藏7 d时的果实综合品质达到最佳,因此,其上市时间应在采后7 d内.  相似文献   
10.
泰国龙眼品种的引进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泰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龙眼主产地.1981-2002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先后从泰国引进了苗翘、施冲蒲、潘通、依登和依多等龙眼品种在福州试种,长期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其耐寒力和嫁接亲和力与中国龙眼品种无明显差异.这些品种在福州虽均能开花结果,且多表现投产快、抽穗率高、晚熟,以及果核小、肉厚、高糖、质脆和香气浓郁等优良性状;但由于气候的差异和枝梢生长季节的缩短,在福州容易出现过度抽穗开花、新梢萌生不足、树势衰弱、坐果率低、果变小和不丰产等问题,难以直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除了要注意选择在与泰北气候较接近的地区种植,避免过早采收,以及做好疏折花穗,秋季灌溉,促进夏、秋梢萌生良好等工作外,最好能通过与我国的良种杂交,从中培育出既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果实品质,又适宜中国栽培的鲜食龙眼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