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9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测定了同一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大豆性状的整齐度,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不同品种在同一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统计分析了性状整齐度与实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获得大豆高产稳产,应注意植株间荚数和粒数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济麦22为材料,分别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用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品种分蘖节和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驯化期(11月2日)两个品种分蘖节的细胞超微结构均没有受损。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细胞内有少量质体,且分蘖节的液泡占整个细胞的比例较济麦22小;封冻后10 d,济麦22分蘖节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线粒体外膜不再清晰,而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内除有的线粒体内外脊不再清晰外,其他细胞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封冻后30 d东农冬麦1号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细胞核完整,线粒体膜不清晰;济麦22分蘖节细胞内含物基本没有,细胞空泡化。调查期内,济麦22叶片的叶绿体紧贴细胞壁排列,细胞内有较大的中央大液泡,11月2日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叶片细胞基本空泡化;东农冬麦1号有一部分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在细胞中部聚集,调查期内未见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线粒体出现破损,叶绿体排列不再规则,但细胞核仍然清晰。  相似文献   
3.
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谢甫绨  董钻 《大豆科学》1993,12(1):81-85
本文探讨了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指出了大豆倒伏临界冠/根比和倒伏临界期植株的干物质分配状况。经对倒伏和未倒伏植株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可以使株高明显增高,分枝减少,并使干物质分配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繁殖器官,最终导致荚重、粒重、百粒重、经济系数显著降低,产量约减少56%。  相似文献   
4.
EM处理对大豆增产作用机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沈农6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大豆始花期进行叶面喷施EM500倍液,就EM在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处理可加速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株高,增大叶面积和比叶重,使其长势良好,为大豆高产、优质变定基础;EM还可改善大豆植株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使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EM处理可使大豆产量提高10.75%,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耐旱性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量变化是大豆品种耐旱性的综合体现,本研究提出用综合产量干旱指数(CI)法可将大豆耐旱性分为三类:CI≥0.600,为耐旱性强的品种;0.400≤CI<0.600,为耐旱力中等品种;CI<0.400,则为不耐旱品种。耐旱性强的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较厚,叶片的水分临界饱和亏缺显地高于不耐旱品种的临界饱和亏缺,耐旱性强的品种,干旱年份和正常年份下的料/叶比没有显差异,而耐旱性弱的品种,受旱后粒/叶比显下降。耐旱性强的品种茎中导管的密度和口径都较大,木纤维细胞直径也较大。  相似文献   
6.
硒在农作物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是人和动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环境中硒过量或缺乏均会导致人体和动物产生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我国分布较广的克山病、大骨节病与环境缺硒有着密切关系[1]。此外,硒具有防癌、抗肿瘤、抗艾滋病和抗衰老之功能。有研究表明,癌症的死亡率与那些地区主食中的硒含量成明显的负相关。我国  相似文献   
7.
以超高产大豆品种为砧木嫁接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旨在明确超高产品种砧木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从而揭示根系改良在大豆育种中的重要作用。以来自相同的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且地理纬度相同的美国俄亥俄州和中国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的代表性大豆品种为接穗,分别与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进行嫁接,成熟期测定植株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嫁接处理对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影响。自身嫁接的植株与不嫁接植株相比,其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变化。与品种自身作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辽豆14或中黄35砧木上时,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性状没有显著变化,但单株荚数、百粒重、粒茎比和单株粒重会显著提高。其中,与品种自身作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共同亲本、俄亥俄中期、辽宁中期、俄亥俄当代、辽宁当代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4.5%、6.9%、9.4%、15.7%、19.9%。由此说明,根系改良会带来大豆品种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超高产大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种植密度和单播、混播种植方式对大豆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方法】于2012和2013年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单混种植处理对超高产品种辽豆14、中黄35和普通品种辽豆11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和伤流成分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3株/盆、6株/盆和9株/盆),2个种植类型(单一种植方式:各品种单播;混合种植方式:同一盆中各品种按1﹕1种植)。在大豆的开花期 (R2)、鼓粒中期(R6)和生理成熟期(R8)取样,将根系从土中取出,反复冲洗, 利用根系扫描仪WinRhizo Program(Re.gent Instruments Inc.Canada)对样根进行扫描测量,测定单株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根系活力用TTC法(甲醇浸泡法)测定;伤流液用重量法收取;伤流液中的磷用钼酸铵比色法测定(UV-2450),钾用火焰光度计(PEAA800)测定,可溶性糖用蒽酮法测定;由超高产品种在混播、单播处理下根系性状的比值除以普通品种在混播、单播处理下根系性状的比值得到超高产品种相对于普通品种的根系竞争比率(RCR),RCR>1表示超高产品种比普通品种的根系竞争力强。【结果】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大豆的根系形态性状、根系活力和伤流成分在密度和种植方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个生育期,不同品种大豆的根系形态性状和根系活力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伤流量和伤流成分的最高值则出现在开花期。鼓粒期至成熟期,超高产品种的单株根长、根体积普遍高于普通品种,单播和混播处理下,分别较普通品种高出8.2%、10.4%和53.9%、34.6%。超高产品种的根系活力较强,而且具有较高的伤流量和伤流成分,3种密度水平下,超高产品种的平均伤流量分别高出普通品种16.9%、42.0%和49.1%。超高产品种的根系竞争比率普遍高于普通品种。随密度的增加,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单株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下降,其中普通品种的下降幅度更大,达50.9%和50.7%。混播时超高产品种与普通品种的根系活力差异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高产品种相对于普通品种的根系竞争比率也提高,由平均1.00增至1.63,其中6株/盆处理下根系竞争比率增幅达到显著水平。6株/盆和9株/盆的种植密度下,超高产品种的单株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混播时差异达显著水平;随密度的增加,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下降,其中普通品种的下降幅度更大,达62.5%和60.0%;大豆根系形态性状、根系活力与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超高产品种在密植条件下根系更发达,具有较强的根系吸收能力、竞争力和较高的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难性天气发生频率增高,高温和干旱同时发生的几率逐年增加,针对高温和干旱给植物带来的影响,本文从植物叶片光合系统、气孔运动、逆境胁迫信号传导和叶片气孔开闭调控4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从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角度,讨论了植物叶片气孔运动规律及应用脱落酸对气孔开闭进行调控的研究进展,为抗旱耐高温型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为科学、经济、高效调控植物叶片气孔运动,防御短暂和长期性逆境胁迫,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小豆产量形成和调控措施的研究Ⅱ.种植密度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陈志斌孙振权王海英谢甫绨周秋峰(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沈阳110161)目前,人们对红小豆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尤其是粒大质优的红小豆更受人们青睐,出口创汇,效益也好。东北大红袍是辽宁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