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7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2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50%~100%;但对于根际土壤,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而刺槐则有所下降. 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转化,并且杨树得益大于刺槐.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国槐Sophora japonica组织含水量、水势、水容等枝叶水分特征及其对树干边材液流的调节和影响,于2007年3月下旬至2008年3月下旬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检测技术(TDP)、压力室技术等对生长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国槐树干边材液流、组织含水量、水势、水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下,(1)国槐树干边材液流速率日变化春季和夏季呈双峰曲线,秋季呈单峰曲线;液流峰值出现时间春季最早,夏季次之,秋季最晚;春季和秋季液流速率峰值较夏季高,但峰值维持时间夏季较春、秋两季长。(2)国槐枝条与叶片绝对含水量、水势、水容具有相似的日变化规律,但不同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3)整个生长季,国槐含水量、水势、水容的大小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枝条平均含水量(52.12±2.59)%叶片平均含水量(69.59±4.64)%;枝条平均水势(-1.70±0.74)MPa叶片平均水势(-1.87±0.65)MPa;枝条水容(1.488±3.060)g.cm-3.MPa-1叶片水容(5.86±6.70)×10-3g.cm-3.MPa-1。(4)国槐组织水容日变化与树干边材液流速率日变化反向相关,国槐枝叶含水量、水势、水容等共同作用和调节其蒸腾耗水。  相似文献   
3.
冠层部位对三倍体毛白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的光响应模型对纸浆林三倍体毛白杨冠层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三倍体毛白杨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在760~1 100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LCP)在15~32μmol.m-2.s-1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17.4μmol.m-2.s-1,同时暗呼吸速率(Rd)的最大值不超过2.95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值为0.108 mol.mol-1;树冠上层、中层和枝条外部叶片LSP、LCP和Rd较其它部位高,Pmax和α均随着树冠部位的下降而下降;冠层上部、中部与枝条的外部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RWUE)、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较其它部位的高,且冠层各部位的Tr、Gs和Ci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位管理工作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学位管理工作的效率,还提高了资源的共享水平,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了各类数据的信息化上报和统计,并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该文着重阐述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在学位工作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油松、辽东栎混交林中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了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混交林中的生化他感作用,结果表明:油松、辽东栎纯林及松栎混交林下的枯落叶、半分解枯落叶及表层土壤水浸液对油松及其它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胚根、幼茎生长有显著的影响,一般在高浓度下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低浓度下作用不显著或起促进作用。其中辽东栎枯落叶水浸液的抑制作用最为强烈,混交林中枯落叶的抑制作用有所下降。说明在某些条件(干旱、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不当)下,两树种混交可引起林地生化他感物质富积,从而导致油松生长不良,林地生产力下降。解释了实际林地的现象,为营造松栎混交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杉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生长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进行更新造林试验。通过3、9和15a期的观测,结果表明,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表现为林相整齐、速生丰产的特点。平均胸径、立木材积比实生苗高,均超过极显著的水平。说明采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造林是解决杉木连栽产量低,保持杉木速生丰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林科研究生培养特点及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较为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对林科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林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特征;指出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对多学科和跨学科工作的适应能力、活跃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中是新时期林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北京林业大学在新时期林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方面应采取的一些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8.
豆科树种无性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豆科树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荒山绿化、饲用及观赏。文中从扦插(嫩枝扦插、硬枝扦插、根插),组织培养等方面综述了豆科树种无性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指出目前豆科树种嫩枝扦插技术研究还局限在对某一树种繁殖途径的探索阶段;硬枝扦插技术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对不同树种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因此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根插方法简单,成活率高,但是研究普遍较少;豆科树种组织培养虽较为困难,但某些树种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再生体系。此外,还对豆科树种快速繁殖的生理基础研究进行了讨论,建议加大对豆科树种快速繁殖技术和生理机制的研究力度,为解决优良种质资源快速扩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国桉树、落叶松及樟子松主要栽培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有关地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样地测定资料,以气候生产力为指标,比较评价了广东和海南桉树人工林、广西桉树人工丰产林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落叶松、樟子松人工林现实生产力。结果表明,广东粤西、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分别是当地气候生产力的22.81%和41.08%;广西速丰林平均达73.78%。落叶松、樟子松分别达当地气候生产力的25.70%-41.68%和28.45%-51.55%。以典型局、场或丰产林项目为基础,对各研究树种人工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在现有技术与经济条件下,桉树人工速丰林应达到气候生产力的80.00%以上;落叶松在≥14指数、樟子松在≥12指数立地上的生产力应分别达气候生产力的7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花楸是分布在我国山区海拔500 ~ 2 200 m的重要乡土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研究对不同花楸无性系的田间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早期筛选出适应于北京高平原地区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5个种源的14个无性系花楸的2年生嫁接苗为材料,在北京延庆海拔500 m的田间条件下,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的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分析法对14个无性系花楸幼苗的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各单项指标值在4个月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在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差异也显著;WL1、WL2、SH1和SH2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表现显著优于其他无性系。TB1和TB2的生长表现最差;TB1和TB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升高最显著,耐热性表现差。FN2和WL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反而下降,优于其他无性系;WL2、FN1和FN2的两种保护酶活性高,优于其他无性系;FN1和FN2的叶绿素含量受高温的影响下降最少,优于其他无性系;SS1、SS2、SS3和SS4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优于其他无性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地径增长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苗高和地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0个单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得到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结论经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无性系幼苗的田间耐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WL2、WL1、FN1、SH2、SH1、FN2、SS2、HS2、SS4、SS3、SS1、HS1、TB2、TB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