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42篇
综合类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黄土区切沟内陷穴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北黄土区六道沟流域切沟内陷穴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陷穴的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陷穴主要形态类型有浅碟形、漏斗形、竖井状以及葫芦状,其断面形态接近于圆形或椭圆形,陷穴形态规模相对偏小,处于成熟期的比例达72.8%;陷穴长轴、短轴和深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长轴和短轴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陷穴主要发育位置为沟道中上游及支沟沟头处,多与黄土桥和跌水相伴而生;切沟为陷穴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条件,陷穴亦可促进切沟进一步发展。上述结果完善了切沟内陷穴的发生发育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深入认识陷穴侵蚀机理,进一步研究陷穴侵蚀状况、陷穴与切沟发育关系以及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煤矿区井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自然环境条件、采矿条件、煤矿赋存条件3项为约束层,地形坡度、土地利用规划、煤层厚度等11个影响因子构成指标层的土地复垦成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及YAAHP(V 6.0)软件确定了各项指标因子的权重。通过权重比较得出约束层的影响程度:煤矿赋存条件> 采矿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煤矿赋存条件中影响程度依次是:煤层厚度> 煤层倾角> 深厚比;采矿条件中各因子影响程度依次为:顶板管理方法> 采煤工艺> 采动程度;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地利用规划> 有效土层厚度> 年降水量=土壤质地> 地形坡度。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为煤矿井采复垦成本修正系数的确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土壤容重的草甸土坡面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是坡面草甸土养分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容重不同,降雨引起的坡面表土养分流失的程度不同。硝态氮主要随径流流失,占总流失量的55%~79%,70%~84%的有效磷和速效钾随泥沙流失。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流失泥沙中有富集现象,但富集比各不相同。土壤容重在0.8~1.2g/cm3之间变化时,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入渗能力减弱,土壤养分在降雨侵蚀力作用下流失量不断增加。但随容重的继续增大,土壤抗蚀性增大,产沙量减小,养分流失量也有减小的趋势。在降雨、坡度等一定的条件下,土壤最容易被侵蚀而发生养分流失的容重范围为1.2~13g/cm3。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辽宁省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及社会人文环境,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对辽宁省土壤侵蚀与侵蚀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产生和加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辽西、辽东和辽中等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与侵蚀沟分布密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侵蚀环境不同造成的.在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某些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明显地凸现出来,侵蚀沟的产生与发展是土壤侵蚀达到严重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探讨了“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注重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突出内容的区域性和实用性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森林生态效应、林草培育技术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是“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的3大理论模块,与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2个实践环节相结合,共同组成“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风蚀荒漠化地区樟子松固沙林生长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辽宁章古台地区风蚀荒漠化地设置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对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状况进行多重比较,樟子松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生长差异显著,混交林中生长状况好于纯林,树高、胸径生长状况最好的分别为樟子松 皂角和樟子松 胡枝子混交林。对年龄相近的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单位面积林木生物量分析,混交林中林木生物量高于纯林。研究表明,实现沙区樟子松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选择适宜树种,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正> 1 试验目的 通过模型试验,仿真模拟自然降雨对公路边坡的冲蚀及渗透等的破坏作用,评价和分析各种试验边坡条件下,不同边坡防护措施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土质边坡适合的防护措施、适宜的边坡比以及不同防护措施适合的边坡绿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双台河口湿地芦苇对造纸废水中重金属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辽宁盘锦双台河口芦苇湿地芦苇样品对造纸废水中Cu、Zn、Pb、Cd的净化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在拔节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最好;在发芽期和展叶期对Pb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21%和3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对Zn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53%和29%;在抽穗期对Cd净化率最大,为40%。在芦苇整个生长期内,芦苇根组织对Cu、Zn、Pb、Cd的吸收量均为最大,其次为茎组织,而叶组织对其的吸收量最小。整个植株对Cu、Zn、Pb、Cd的吸收能力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吸收量大小顺序为:Pb>Zn>Cu>Cd。芦苇根系对Cu、Zn、Pb、Cd的吸收量分别显著性的高于茎和叶(p<0.05);而芦苇茎对Zn和Cd的吸收量与叶对Zn和Cd的吸收量。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造纸废水的净化作用,于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场的试验池内,通过构建模拟天然湿地-即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的小试装置分析芦苇各生长期、土壤不同层次上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芦苇各生长期在3个层次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从发芽期除真菌数量在20~40cm,40~60cm土层没有明显规律外,细菌、放线菌、0~20cm土层的真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开始逐渐上升,至拔节期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土壤小同层次微生物数量除反硝化细菌的变化表现为20~40cm的数量>表层0~20cm的数量>40~60cm的数量,在芦苇拔节期外,在其他各生长期真菌数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在芦苇拔节期细菌、放线菌、真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表现为表层0~20cm>20~40cm>40~60cm.  相似文献   
10.
弃土场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鉴于目前很多学者对弃土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外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监测上,而在室外由于受到工程建设时限和其他因素制约,并不能对各影响因素做定性研究的实际,利用室内模拟降雨对弃土场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寻求侵蚀产沙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为:弃土坡面侵蚀沟出现时间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产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雨强较小情况下,坡面产沙量最初随降雨的持续而逐渐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便开始减少,并趋于稳定,而在大雨强条件下,坡面产沙量随降雨的持续呈波动增加状态,侵蚀量增加较快;在同一降雨强度条件下,坡面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