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柑桔贮藏期青霉病和绿霉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柑桔贮藏期病害有青霉病、绿霉病、酸腐病、软腐病、蒂腐病等,其中以柑桔青霉病、绿霉病发生普遍,危害最严重.2003~2004年,我们筛选出45%扑霉灵乳油等4种杀菌剂来防治柑桔贮藏期青霉病和绿霉病,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抗香蕉枯萎病菌拮抗菌的鉴定及其定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逐步提高药物浓度方法,获得了抗利福平400μg/ml、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T2WF和W10标记菌株。初步确定两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采用灌根接种法,在香蕉苗根际土和香蕉苗体内定殖结果表明,拮抗菌液接种浓度为5×104cfu/ml,两菌株均可从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分离到,并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际土、根部、球茎和假茎中,T2WF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5、11和3d,分别为707、437、273、117cfu/mg;而W10标记菌的菌量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5、3、5和5d,分别为784、260、253、110cfu/mg。两菌株在香蕉根际土和香蕉体内1~15d的消长动态均有一个共同的“由升到降”趋势。从数量和数量变动幅度上看,香蕉根部的菌量明显高于茎部的菌量。  相似文献   
3.
接种枯萎病菌香蕉苗病症及其组织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接种香蕉苗后,观察发现:香蕉苗在发病初期出现了黄叶、球茎组织变褐症状;发病中期出现了叶片萎蔫、球茎组织变褐、假茎可见斑点状或线条状褐色病变、根变黑褐症状;发病后期出现了植株萎蔫、枯死等症状.采用组织病菌分离法,发现病菌从香蕉根部侵入后,由香蕉组织下部向上部传导,并在根、球茎和假茎中稳定定殖.用组织切片法观察发现病菌能使香蕉苗球茎组织产生褐变,引起细胞壁木质素增加及淀粉颗粒减少.  相似文献   
4.
2007年和2008年对福建省主要旱作马铃薯和大豆新品种抗病性室内鉴定综合评价结果:供试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中,对晚疫病表现为抗的品种有泉云3号和坝28,中抗的品种有克山和福克212;供试的9个大豆新品种中,对炭疽病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沪选25—19和农青1号。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 -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d的分生孢子数量...  相似文献   
6.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枇杷是福建省主要果树之一。据2008年统计,福建省栽培面积约3万hm^2。由于福建省属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且大面积种植单一、不抗病的枇杷品种,枇杷病虫害发生普遍且严重,给枇杷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鉴于枇杷生产上缺乏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本研究调查了枇杷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原因,总结了枇杷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菌Mycogone perniciosa Magn.的室内毒力及其中5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室内安全性,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其中6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的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咪鲜胺、噻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对蘑菇褐腐病菌的毒力均较强,EC50值分别为0.036 9、0.024 5、0.296、0.136、0.036 0和0.058 1 mg/L,福美双毒力较弱,EC50值为88.0 mg/L;多菌灵和百菌清对双孢蘑菇较安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及福美双对其有药害风险。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250、500和1 000 mg/kg,50%咪鲜胺锰盐WP 333、266和200 mg/kg,75%百菌清WP 375 mg/kg对蘑菇褐腐病的防效较好,且对双孢蘑菇生长无显著影响;而采用43%戊唑醇悬浮剂(SC)143.3、86.0 mg/kg防治褐腐病时,双孢蘑菇的减产率分别为20.54%和13.19%,采用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WG)33.3 mg/kg时,减产率为4.73%,表明这2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较差,不宜用于防治蘑菇褐腐病;50%福美双WP 1 000 和 500 mg/kg均会造成蘑菇出菇推迟,而166.7 mg/kg的防效较差,因此也不宜用于防治蘑菇褐腐病。  相似文献   
8.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9.
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枇杷炭疽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为25℃;pH值为4~12,最适为6;光照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速率高于黑暗条件;病菌生长较适合的碳源为蔗糖、乳糖和葡萄糖.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EC、25%丙环唑EC、45%多菌灵·咪鲜胺WP和10%世高可分散粒剂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06 5 mg·L-1、0.010 9 mg·L-1、0.026 6 mg·L-1和0.031 6 mg·L-1,50%多菌灵WP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14.098 6 mg·L-1.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致病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ep-PCR技术对福建省189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在58%相似水平上可以将供试菌株分为15个遗传谱系,表明该菌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其中谱系FJL04出现频率为35.98%,为优势谱系.利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体系和LTH-NILs鉴别体系从供试的189个稻瘟病菌株中分别鉴别出15和21个致病型(生理小种),优势型分别为ZB13和J76.2,出现频率分别为58.72%和28.57%.采用这2套鉴别体系鉴别的致病型与DNA指纹图谱之间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