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2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一种利用混合益生菌发酵提高甘草原料中甘草酸含量的发酵工艺.以甘肃红皮甘草为原料,利用混合益生菌进行固液混合发酵.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分析甘草与培养液料液比、混合益生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对甘草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195...  相似文献   
2.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品质和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有机肥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水稻的品质、食味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外观品质虽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处理的数值高于常规处理,其中,酒糟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食味方面,蛋白质含量、直连淀粉含量、RVA特性,除味道以外的食味品尝结果不同处理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食味特性各项指标上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米糠处理在食味特性和品尝上都优于其他处理,而且蛋白质含量最低,常规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方面的表现,为栽培方式和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讨论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栽培处理方式对水稻的产量有较大影响,有机栽培处理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皆低于常规处理,而无显著性差异。产量构成要素方面,单位面积穗数只有米糠处理显著低于常规处理;而结实率恰恰相反,米糠处理显著高于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4.
PCR扩增了热休克蛋白DnaK(HSP70)基因,将其连接到pBAD Directional TOPO载体上,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One ShotTOP 10中的大肠杆菌Top 10中,经阿拉伯糖诱导获得重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表明该目标蛋白具有与鼠抗DnaK单抗特异结合的抗原活性,说明表达的重组蛋白为Hsp70,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sp70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羧肽酶是一类外切酶,它能专一性地从肽链C末端逐一切下单个氨基酸,在生物体中多以酶原的形式存在。近年来无论是在生物界还是在医学行业,羧肽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从细菌Vibriofluvialis中提取全基因组,设计上下游引物进行编码羧肽酶基因的克隆,将扩增的羧肽酶基因转入到TOP10大肠杆菌中进行质粒扩增,然后在BL-21大肠杆菌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表达,通过对其表达的羧肽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确定重组的包含Vibriofluvialis的羧肽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优化银杏叶药渣的发酵条件,为银杏叶中物质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银杏酸降解率、黄酮含量变化率为考察对象,在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温度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对银杏叶药渣发酵中的料液比、混合益生菌接种量、发酵时间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对指标进行预测。结论表明:在料液比0.13 g/mL,接种量3.5 g/mL,发酵时间15 h条件下,发酵后的银杏酸降解率为35.03%,黄酮含量变化率为140.7%,理论值分别为34.69%、 141.8%,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01,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银杏叶中物质综合利用和研究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其合成依赖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因此NOS在动植物体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海洋细菌Exiguobacterium aurantiacum JM-2的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利用Bam H Ⅰ和Hind Ⅲ对目的基因和载体进行双酶切和连接,然后用热激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到大肠杆菌Top10和BL-21中,使其成功表达,得到转化菌株,再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并进行蛋白纯化,最后对该蛋白的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IPTG的最佳浓度为0.1 mmol/L、诱导时间为5 min时,NOS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8.
棕色蘑菇菌丝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棕色蘑菇MC441为试材,从5种发酵培养基中选择出最适合棕色蘑菇菌丝生长的麸皮培养基作为初始发酵培养基,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该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为棕色蘑菇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为麸皮120g/L、葡萄糖15g/L、蛋白胨2.0g/L。在最适条件下,棕色蘑菇的菌丝量提高到17.39g/L。  相似文献   
9.
磷脂酶D (Phospholipase D,PLD) 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酶。为了深入了解小麦PLD基因功能,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普通小麦扬麦158中克隆出TaPLDδ基因后进行序列分析,同时对TaPLDδ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aPLDδ基因编码区长为2 589 bp,编码86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93,分子量约为97 kDa。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TaPLDδ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N端C2结构域及两个保守的HKD活性中心。预测分析表明,TaPLDδ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不进行蛋白转运;其二级结构包含27.49%的α-螺旋、19.14%的延伸链、6.73%的β-转角和46.64%的不规则卷曲。不同物种间TaPLDδ蛋白的同源性分析比较表明,TaPLDδ与谷子、玉米和拟南芥的PLDδ氨基酸序列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且与乌拉尔图小麦、二穗短柄草和水稻PLDδ亲缘关系密切。此外,qRT-PCR分析表明,TaPLDδ在叶、根、茎、花和种子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并受ABA、NaCl和PEG诱导表达增强,推测该基因参与小麦渗透胁迫应答。以上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aPLDδ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在生长特性方面的表现,为栽培方式和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华北地区主栽的11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讨论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株高、叶色、分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栽培处理方式对水稻的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有机栽培处理的水稻株高和分蘖皆显著低于常规处理,而叶色与常规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