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明确氟氯吡啶酯与啶磺草胺复配对小麦田杂草的毒力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对二者的毒性进行了测定,用Gowing法对其联合作用进行了评价;采用剂量-曲线法,评价了200g·L-1啶磺草胺·氟氯吡啶酯WG的除草活性、对小麦的安全性、对小麦和杂草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氟氯吡啶酯与啶磺草胺对供试的雀麦、大穗看麦娘、播娘蒿、猪殃殃等4种杂草均为加成作用,综合二者的防效结果,建议以啶磺草胺6~24g·hm-2与氟氯吡啶酯4~8g·hm-2(0.75∶1~6∶1)复配为宜。二者3∶1的复配制剂200g·L-1啶磺草胺·氟氯吡啶酯WG对雀麦、大穗看麦娘、播娘蒿、猪殃殃的GR90分别为3.02、1.39、1.24、1.94g·hm-2。对3个小麦品种济麦22、中育6号、科农199鲜重抑制的GR10分别为6.25、11.64、3.96g·hm-2。在小麦和大穗看麦娘、猪殃殃、播娘蒿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较好,选择性指数在2.04~9.39之间;该药在小麦和雀麦之间的选择性指数略低,在1.31~3.85之间。  相似文献   
3.
麦田播娘蒿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559-2568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80、160、320、640和1 280株/m2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小区内播娘蒿分冬前、初春、返青期3次定苗。比较不同小麦播种量下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应用Excel作图分析播娘蒿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原因。【结果】小麦播后1周至11月中旬为麦田播娘蒿出苗高峰期,周平均气温在13.5-14.8℃,冬前出苗量占全年出苗总量的96.7%。3月下旬周平均气温上升至8.0℃左右,播娘蒿开始快速生长,4月上旬后平均株高开始超过小麦,5月中旬播娘蒿平均株高趋于稳定,达到115.6 cm,高出同期小麦43.4 cm。越冬期播娘蒿和小麦的平均单茎鲜重变化缓慢,4月上旬后,播娘蒿单株平均鲜重迅速增加,5月上旬达到最大值50.2 g,约为单茎小麦的4倍。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小麦播种量为67.5 kg·hm-2条件下,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428.9万穗/hm2降至27.8万穗/hm2,减少了93.5%。小麦播种量在135.0 kg·hm-2时,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549.3万穗/hm2降至188.1万穗/hm2,减少了65.8%。小麦播种量在202.5 kg·hm-2时,小麦穗密度从669.3万穗/hm2降至321.5万穗/hm2,减少了52.0%。当播娘蒿密度为320株/m2时,小麦67.5、135.0、202.5 kg·hm-2 3种播种量下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4.7%、71.9%、64.9%。小麦播种量为67.5和135.0 kg·hm-2种植密度下,当播娘蒿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分别为2 396.3、1 680.2 kg·hm-2,损失率分别高达97.5%、87.9%,濒临绝产。【结论】播娘蒿的出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时间、温度密切相关,通过适时进行防除,能够有效控制播娘蒿的危害,适当密植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山东省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山东省小麦田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田杂草共有 69种,隶属于21科,54属,其中禾本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最多,禾本科杂草为15种,菊科杂草11种,十字花科杂草8种,优势杂草有播娘蒿、荠菜、猪殃殃、雀麦、麦瓶草、小花糖芥、麦家公、看麦娘、节节麦和打碗花等10种,这10种杂草是构成山东省各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此外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5种,一般性杂草有44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7个区域中鲁西南平洼区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其次是鲁南山区和鲁中山区,而鲁西北平原区和鲁北滨海区的辛普森指数最高。经聚类分析,山东省小麦田杂草群落分为4组:鲁西南平洼区和鲁南山区群落结构类似为一组,此组杂草种类和数量均多,发生重;胶东丘陵区、胶潍河谷平原区和鲁中山区群落结构类似为一组,此组杂草种类和数量介于中等,发生较重;鲁西北平原区和鲁北滨海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单独划为两组,这两组杂草发生种类和数量均少,跟其他组差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和杂草生长旺期处理剂对玉米田杂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00 g/L乙草胺EC、720 g/L异丙甲草胺EC对马唐、稗草和反枝苋等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48%莠去津WP对阔叶杂草马齿苋、铁苋菜、反枝苋等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40 g/L烟嘧磺隆SC、100 g/L硝磺草酮油悬浮剂和20%百草枯水剂对玉米田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效。不同处理间防效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杂草种类选用相应的除草剂和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6.
氟噻草胺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安全性室内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氟噻草胺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个氧乙酰替苯胺类土壤处理除草剂,可被植株根系及新生叶片吸收并经木质部传导于植株,通过抑制细胞分裂防除杂草,多用于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田防除多种一年生杂草(姜育田等,2007)。目前,该药单剂除草活性、杀草谱及对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系统研究其对夏季玉米、大豆田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掌握其  相似文献   
7.
"鲁保一号"菌剂对杂草菟丝子生防效果良好,但是受制于菌种退化问题其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对"鲁保一号"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菌种培养特性: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为25~28℃,最佳培养pH值为5~8。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进行"鲁保一号"菌株转化,并初步构建了约含2300个阳性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转化子经连续继代6次培养后潮霉素B抗性稳定,随机挑取的20个转化子均能PCR克隆出潮霉素基因,转化子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且筛选抗性能够稳定遗传。以上研究为后期筛选获得致病力稳定的遗传改良菌株,并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艾蒿对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王清 《草业学报》2010,19(6):114-119
在室内用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艾蒿水浸提物对黄瓜、油菜、高粱、萝卜和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同时测定了黄瓜和萝卜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艾蒿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种受体植物中,以油菜最为敏感,其次为萝卜。0.025g/mL浓度的艾蒿水提液对5种受体油菜、萝卜、黄瓜、小麦和高粱种子的综合效应(SE)分别为100%,87.26%,69.88%,61.11%和52.77%。艾蒿水提物能引起黄瓜和萝卜幼苗MDA含量的升高,表明艾蒿化感作用对受体植物的影响很可能与其引起MDA含量升高,从而导致植物细胞膜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2(NTS3000)、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S6000)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NTS3000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吡草醚室内除草生物活性测定及对小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吡草醚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了吡草醚对我国北方小麦田常见5种阔叶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3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草醚对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和麦瓶草Silene conoidea的防效好,GR_(90)值分别为3.66、4.21、2.57 g(a.i.)/hm~2,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的防效略差,GR_(90)值分别为11.41、17.39 g(a.i.)/hm~2,其活性是苯磺隆的2.27~9.07倍;吡草醚对抗苯磺隆荠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GR_(90)值为47.55 g(a.i.)/hm~2。该药剂对小麦安全性好,当剂量为384、192 g(a.i.)/hm~2时,小麦出现轻微触杀性药害;济麦22、良星66和矮抗58对吡草醚的耐药性分别为对苯磺隆的2.00、2.41和1.18倍。吡草醚在供试3个小麦品种与5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2.80~309.73之间,优于苯磺隆。表明吡草醚茎叶喷雾处理对温室盆栽阔叶杂草具有速效性好、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点,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一种麦田除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