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对常山胡柚(Citrus paradisi cv.Changshanhuyou)冻害进行风险评估,为常山县胡柚种植提高产量及冻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自然灾害风险指数及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常山县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的影响,确定常山县胡柚冻害的风险分布情况。常山县胡柚冻害地区分布不均匀,从西南到东北冻害风险有递增趋势。西南部是遭受冻害的低风险区,更适宜胡柚的种植,而东北部及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是遭受冻害的高风险区,不适宜胡柚的种植。冻害区划可以为今后胡柚的种植及防灾减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为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带来的可能影响,选取江苏省地区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气温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探求冬春季节8种低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依托一阶差分法探讨低温指数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2年间省内大部分地区冬春季节低温事件的总天数、连续低温事件的场次、强度及持续性呈现出显著的减弱趋势;(2)不同类型低温指数中,FI1(越冬期日最低气温<-5℃的总天数)与CI4(蕾薹期连续日最低气温<0℃天气的最长持续时间)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产量对FI1及CI4敏感性分析表明江苏省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低温灾害事件更为敏感;(4)1961-2012年间江苏大部分地区FI1及CI4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县地区、沧州市区,大多是由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所致;东部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西部的环境敏感性特别高,市区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市区西部的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5.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春季10个类型的降水指数,并探讨了春季降水异常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该省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强降水事件场次、连续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性均呈现出较弱的减少趋势;(2)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中,春季降水总量被筛选为指示产量波动的关键指标,其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的产量对春季降水总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春季降水异常更为敏感;(4)近50年江苏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夏玉米的生长环境要求以及河北省沧州市的气候条件,建立以夏玉米全育期平均温度、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以及降水为影响因素的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选取2010—2017年的沧州市气象观测资料,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沧州市夏玉米种植适宜度分布水平不够均匀。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任丘、河间西北部以及肃宁地区属于次适宜区,经济收益相对较低,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孟村以及沧县东南部地区属于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热量条件和雨量水分条件都能满足夏玉米的生长需求,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建议合理利用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当增加这些地区夏玉米的种植面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取1962—2018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对山东省"倒春寒"的时空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各站点"倒春寒"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57年整体上"倒春寒"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空间差异较大,不同年代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研究期间,山东省的轻级"倒春寒"从2000年开始出现但发生频率并不高;中级和重级"倒春寒"发生站次比1970s相对变大,然后在1990s变小,2000s又开始增大;特重级"倒春寒"发生的站次比总体上和中级、重级的变化特征相反。轻级、中级、重级"倒春寒"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特重级"倒春寒"则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倒春寒"发生强度指数和国家气候中心的88种环流指数中有6种有相关性,其中和北半球极涡中心经向位置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1961—2014年我国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4我国地区535个站点的逐日温度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K检验对我国地表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61—2014年,我国的地表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在年和季尺度上均表现为显著上升(P<0.01)趋势;温度变化率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最低温度变化率较高,最高温度变化率较低。温度突变年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显著增温年份在20世纪末左右;空间分布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增加,与温度变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均是从西北到东南地区递减;极端高温天数整体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兴、黄骅和盐山地区,该地区暴雨发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较大;中南部地势低且平坦,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暴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西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西部的暴雨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