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药剂处理黄瓜根结线虫病以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1次用药,不同药剂处理下,黄瓜病情指数表现不同,其中对照病指最高,为66.67;其次为藜芦碱及辛硫磷病指分别为46.67和40;印楝素,印楝素+辛硫磷,藜芦碱+辛硫磷,病情指数较低,防效显著;以印楝素+辛硫磷防效最高,为54%,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印楝素与辛硫磷减半混配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防效分别高于单用印楝素、辛硫磷,且在P0.05水平上显著;在产量表现方面,所有药剂处理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水平,即使是防效较差的藜芦碱其增产率也达19.98%。  相似文献   
2.
以大蒜白腐菌为材料,分别用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了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采用气相色谱对粗毒素进行了物质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用正丁醇提取的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活性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的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但二者均可引起大蒜叶片病斑产生,表明其具有生物活性;其中有4种物质被鉴定,分别为2,4-二甲基庚烷、十一烷、3,5,5-三甲...  相似文献   
3.
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烂茎线虫是危害我国甘薯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腐烂茎线虫的研究报道中发现,我国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象严重,在致病力、繁殖力、抗药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不同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种群中划分出2类基因型。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的现象,旨在为深入地认识腐烂茎线虫的分化现象和分类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寄生于水稻根部的重要病原线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皆有分布,然而江苏稻区有关该线虫发生和危害鲜有报道。从江苏省农科院水稻实验田采集的水稻根部分离到大量潜根线虫,利用光学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确定所分离到的线虫优势种群为细尖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de-Man形态学数据显示江苏分离群体与其他已报道的H. mucronata分离群体具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处于标准模式值范围。分别对ITS-rRNA、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热激蛋白90(Hsp90)序列进行PCR扩增,新获得的H. mucronata ITS序列与中国台湾和比利时分离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比较各分离群体的ITS1、5.8S和ITS2序列碱基变异,显示我国江苏、台湾和比利时群体差异最小。基于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和ITS-rRNA序列构建的贝叶斯和最大似然进化树将潜根线虫划分为3个进化分支,与已报道的其他H. mucronata种群共同位于第二分支。  相似文献   
5.
大蒜紫斑病是江苏各产区大蒜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大蒜紫斑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在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则进展缓慢。为提高大蒜紫斑病生防水平,本研究通过筛选对大蒜紫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从大蒜种植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了122株细菌菌株,其中对大蒜紫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1株,进一步复筛得到12株拮抗能力较强菌株。依据形态学观察,并结合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其中两株生防菌JS51和JS62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velezensis。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S51和JS62对大蒜紫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1.63%和55.05%,与化学药剂咪鲜胺锰盐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生防菌剂GJ23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田间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田间塑料大棚中使用生防菌剂G J23,在有效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同时,对黄瓜还有一定的促生长和增产效应,防治根结线虫效果为63.4%,增产率达到39.3%,显著好于1.8%阿维菌素乳油。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的促生和防病作用,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索、寡聚糖和有机肥对莴苣进行浸种、催芽和叶片喷施处理.结果 表明:浸种、催芽处理后,S-诱抗素和寡聚糖对莴苣胚根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机肥(稀释倍数≥500倍)和寡聚糖则对莴苣胚芽伸长有促进效果;以3种生物源物质推荐使用浓度叶面喷施均可使莴苣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莴苣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导致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有机肥喷施莴苣表面48 h后莴苣植株体内PAL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量上调.间隔24 h、连续喷施2次后接种莴苣菌核病菌,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效,若将生物源物质与生防菌混合使用效果更佳,防效最高分别可达45.71%、44.83%和48.66%.  相似文献   
8.
根据Banerjees等(1992)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外壳蛋白(CP)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体系,研究了孵育时间、CP浓度对跨膜运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WMV-CP和BaYMV-CP可分别快速进入离体的小麦与大麦叶绿体中,其跨膜运输所需的孵育时间均最低为5min,孵育时间超过15min后进入叶绿体中CP的量不受影响;加入跨膜体系中CP的浓度与跨膜后进入叶绿体的CP浓度呈正相关,能够实现跨膜的最低CWMV-CP和BaYMV-CP浓度分别为4.2和37.8μg.mL-1。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设施作物生产水平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灰霉病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从长三角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安、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嘉定,浙江嘉兴、宁波)种植番茄、草莓等的温室大棚中采集了灰霉病菌195株,根据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种类将这些菌株划分为16个群体,利用9对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灰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所分析的灰霉病菌的亲缘关系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不紧密,而与寄主植物种类有一定关系。进一步对27个大棚的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在寄主植物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同一地点相邻大棚的菌株群体亲缘关系更近。遗传变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灰霉病菌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率非常高,表明群体间分化较大,温室大棚的存在对菌株的进化起到了明显的隔离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温室大棚的使用对灰霉病菌遗传进化及病害流行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给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苏皖鲁豫接壤地区30块田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地区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线虫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30份样品中都能检测到孢囊线虫,孢囊密度为每100g土壤1~80个。进一步对30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PCR扩增、测序,对其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30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100%,与已报道的中国菌株(AY148382,EU106175)、澳大利亚菌株(AY148395)和俄罗斯菌株(AY148351)群体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且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枝,都属于禾谷孢囊线虫Avenae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