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杉木半穿刺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秋锦  龚其锦 《林业科学》1990,26(6):506-514
近几年,我们对杉木普遍生长衰退及杉苗死亡进行研究,新发现了杉木半穿刺线虫病,病原线虫鉴定为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Cobb。通过定点定时定量系统观测,该线虫在福建年发生10代左右,种群数量自然消长与气温星正相关,与杉木根萌发相一致,单卵培养计测,雌雄比为56:1,线虫最高发育温度为35℃,卵的致死温度为40℃。林地对比定时定量调查表明,虫口密度南坡最大,并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在土壤中垂直分布可达1.2m,而30—40cm土层中虫口数最大,杉木与阔叶树混交较纯杉林虫口数下降26—72%。通过生理生化试验测出,病、健根的呼吸强度、N、P、K和蛋白质含量、酶的活性均差异明显。从病根分离和纯化真菌区系,经对比接种,发现线虫寄生利于镰刀菌入侵。病菌经40—50℃温水浸根10—15min可直接杀死线虫。分别将每亩3kg呋喃丹,6kg甲胺磷,2kg涕灭威用于区组、盆栽和大面积防治,效果为70—80%,发现新寄主还有柳杉和野柿子。  相似文献   
2.
3.
杉木半穿刺线虫病病原线虫是柑桔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在福建一年发生10~12代,以卵囊和二龄幼虫在根部或根际土壤中越冬,二龄雌幼虫侵袭根部,完成一世代时间是3~5周。种群数量自然消长与土温有关,而主要与杉木根萌发期一致。虫口密度一年内出现两个高峰期,阳坡比阴坡高,随林龄增大而递增。线虫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深度达1.2m,而虫口密度最大是分布20~60cm土层。卵囊的活卵率平均为85%,卵的孵化率在杉木浸汁液中是90%,在清水中是70%。在清水中从卵发育至雄成虫需46~55天,雌幼虫在根外不能发育成虫。卵的发育最高温度35℃,致死温度40℃,雌雄虫性比为56:1。  相似文献   
4.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根部,首次发现半穿刺线虫寄生,经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验证,病原线虫是(Tylenchluus semipenetrans Cobb)。雄成虫线形,长度为367.2(303—390)um,吻针和食道极度退化,单精巢,交合刺长15um,具引带,无交合繖,排泄孔位于虫体中部或稍后(PE=60%),雄成虫少见。雌成虫单个或成群寄生根上,虫体前端约占体长(40—50%)伸入根部周皮层内,露出根外的虫体逐渐膨大成囊状或袋状,虫体长390.3(334—449)um,排泄孔位于阴门稍前(PE=80—90%)。孔口能分泌出小液滴,阴门位于虫体90%处,无肛门,尾端短且直伸向腹面,单卵巢,折叠卷曲,雌成虫行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5.
喜树黄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喜树黄毒蛾是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沙县一年发生6代,以3~4龄幼虫在落叶或地被物上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始见成虫。每雌蛾产卵174~409粒,卵期4~9天。幼虫5龄,少数6龄或7龄。越冬代幼虫历期87~108天,其余各代15~34天。老熟幼虫结茧前停食2~3天,在喜树枝杈或叶背结茧化蛹,蛹期6~20天。试验表明,喷洒20%敌敌畏或90%敌百虫晶体2000倍液,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寄生杉木根部,不仅引起杉根组织形态上变化,而且组织生理性质亦发生一系列病变,应用“广口瓶”,“蒸馏法”、“巩钼黄比色法”,“火焰光度计”,“考马斯克G—250染色法”等测定杉木病,健株根系;病株根部呼吸强度增强,N、P、K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比健株根系高。同时进行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测定,病株较之健株明显增强;而病株叶部N、P、K含量,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健株,揭示了线虫寄生导致杉木黄化,生长衰退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频次分布检验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焦艺夜蛾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幼虫和蛹多属于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等聚集分布型。估计了幼虫和蛹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建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在林分密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杉木相对冠长与胸径生长率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林分株数按相对冠长的分布用正态分布拟合是适宜的,拟合率达73%左右,提出了以林分相对冠长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按标准差的一定倍数来划分林分生长级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林分各生长级林木的相对冠长临界值或范围随林分的年龄、优势高和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林分Ⅳ、Ⅴ级木的比例却是逐渐上升的。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可作为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8块马尾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每木定位资料,选用简单竞争指数,建立了单木生长模型,为预估林分生长,评价森林经营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木荷苗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荷苗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是86.6~198.8μm×49.5~123.2μm,分生孢子单细胞,长圆形,大小为 6.4~7.5μm×2.5~3.0μm,分生孢子梗分枝;鉴定为Dend-rophoma sp.菌丝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是PDA,最适宜pH值是6,最适宜的相对湿度93%;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营养液是5%葡萄糖,最适宜pH值6,但需较高的相对湿度,最适宜的温度25—3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