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林业   8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47篇
  269篇
综合类   658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95篇
园艺   76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已有多种诊断方法用于鸭瘟的诊断。本文就鸭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建军  樊廷录  赵刚  党翼  王磊  李尚中 《作物学报》2017,43(7):1077-1086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秃疮花针剂的抗病毒临床应用剂量标准,试验用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秃疮花针剂,以Reed-Muensch法和血凝实验进行了鸡胚的毒性试验及抗鸡NDV、IBV-H52试验。结果表明,秃疮花针剂在18~36倍稀释时对鸡ND病毒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探索秃疮花针剂的抗病毒机理和秃疮花针剂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雌、雄成虫捕食豌豆修尾蚜的效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而在一定空间和相同比例猎物条件下,种内干扰会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豌豆修尾蚜产生影响,此试验中干扰系数为1.09。  相似文献   
6.
基于InVEST模型的淅川县森林资源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地关系紧张的淅川县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14年淅川县森林资源土壤保持功能。结果表明:1)土壤保持功能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土壤保持功能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2)森林覆盖高的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远高于森林覆盖低的区域;3)各地类年均土壤保持量大小顺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苗圃地﹥未成林地。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水肥滴灌条件对草莓品质的综合影响,为草莓高品质生产提供水肥管理依据.以灌水量(X1)和施肥量(X2)为试验因子,依据蒸腾量(ETc)设置4个灌水水平(W1:100%ETc、W2:85%ETc、W3:70%ETc、W4:55%ETc);依据目标产量(F0)设置3个施肥水平(F1:120%F0、F2:100%F0、F3:80%F0),完全组合共12个处理.测定草莓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游离氨基酸、还原性糖、硝酸盐8个品质指标,解析水肥耦合对各品质指标的调控效应.各品质指标对水肥因素响应不一致,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中,单一指标权重最大是可溶性蛋白为0.1689,维生素C次之为0.1551,硝酸盐最小为0.0918;基于GRA-TOPSIS建立草莓品质综合评价,解析草莓综合品质对水肥因素响应模型,可知,水肥交互作用显著,且施肥效应强于灌水.当灌水量控制在2 003~2566m3.hm-2,施肥量控制在1 878~2 195 kg.hm-2时,草莓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化肥减施下有机替代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化肥减施和氮肥有机替代对小麦产量、养分积累、运转和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国家化肥零增长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7—2019年,定位研究了常规施肥 (CF)、等氮量有机替代 (有机替代30%N, CF+M)、化肥减施 (N、P2O5、K2O分别减施25%、30%和16.7%,CFR)、减施替代 (有机替代30%N,CFR+M) 和单施有机肥 (M)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生物量、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花前植株养分运转及花后养分积累、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结果】  与CF相比,CFR和CF+M处理小麦产量、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没有显著变化,千粒重有增加趋势;CFR提高了小麦拔节—开花阶段氮、磷、钾吸收量及其比例,CF+M与CF处理间各生育阶段尤其是拔节期后吸氮、钾量差异均不显著,而CFR处理开花—成熟期的氮磷吸收量显著降低,CF+M处理降低了花前茎叶氮运转量及花后氮磷积累量,CF+M、CFR和CF 3个处理间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CF+M提高了花前茎叶氮磷运转量对籽粒氮磷贡献率及花后氮积累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籽粒氮素积累与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花前期茎叶氮素运转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籽粒磷素积累量仅与花后磷素积累量显著正相关,籽粒钾素积累量与返青—拔节阶段钾素积累量显著正相关,与花前颖壳+穗轴钾素运转量显著负相关。CFR和CF+M较CF提高了氮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CF+M较CF提高了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了钾素吸收和钾素偏生产力。  【结论】  本试验的两年间,不同程度地减少氮磷钾化肥投入量,或不减少总氮量投入 (以30%有机氮替代化肥氮) 有利于花前期营养器官积累的养分向籽粒运转及籽粒对氮养分的吸收利用,都可以维持小麦产量。在减施氮肥量25%的前提下,用30%或者100%的鸡粪替代化肥则降低小麦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和运转,最终降低小麦的产量。因此,进行有机替代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宜的氮肥减施比例。  相似文献   
9.
10.
在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空气流量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它可以检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值,并把它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送给发动机电脑.电脑根据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值控制基本喷油量,从而确定应达到的基本空气燃油混合比例.该传感器通常位于空气滤清器与节气门室之间的进气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