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连作、轮作组合对土壤细菌群落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选择北方旱地常见种植作物甘蓝(C)、菜豆(B)和玉米(M),以3种作物轮作下甘蓝-玉米-甘蓝(CMC)、菜豆-玉米-甘蓝(BMC)、甘蓝-甘蓝-甘蓝(CCC)、甘蓝-玉米-菜豆(CMB)、菜豆-玉米-菜豆(BMB)、菜豆-菜豆-菜豆(BBB)、甘蓝-甘蓝-玉米(CCM)、甘蓝-菜豆-玉米(CBM)、菜豆-菜豆-玉米(BBM)、菜豆-甘蓝-玉米(BCM)共10种轮作组合为对象,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10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其不同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细菌OTU数目差异较小,丰富度间没有差异;前茬种植作物为甘蓝时,CCC处理特有OTU数为2,BMC处理特有OTU数为1;前茬种植作物为菜豆时,BBB处理无特有OTU,CMB处理轮作特有OTU数为1;前茬种植作物为玉米时,CCM、CBM、BCM处理均有1个特有OTU。BCM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低于CCC处理,但CCC、BCM处理与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CC处理相比,BCM处理的Ace指数降低了2.6%,Chao1指数降低了2.5%。CMC、BMC、CCC、BMB、CCM、BBM处理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CBM处理显著提高了3.3%~3.6%。与连作相比,CBM处理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和群落结构变化最大,BCM处理次之;与CCC处理相比,轮作能够降低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土壤细菌多样性。CMB和BMB处理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余处理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处理相对丰度最大的门是变形菌门(25.0%~31.1%)。与连作相比,CBM处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属水平相对丰度聚类热图显示,CMC、BBB、CCM处理与BMC、BBM、BCM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较高,CCC、CMB、BMB处理与CMC、BMC、BBB、CCM、BBM、BCM处理群落相似性次之,CBM处理与其余9种处理细菌群落差异最大。前茬种植作物相同时,各处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其中CMC、BMB、BBM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而言,菜豆-菜豆-玉米为最优轮作组合。  相似文献   
2.
海冰水盐分浓度及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环渤海地区海冰水灌溉技术,于2008年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海冰水不同盐分浓度(1、3、5、7、9 g/L)和不同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海冰水灌溉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尤其以播种前灌溉和苗期灌溉效果最佳,当每次灌溉量为450 m3/hm2时,与不灌溉相比,土壤含水率增幅为22.85%~31.32%,可以有效缓解棉田春季旱情。不同处理的棉花,以盐分质量浓度1 g/L海冰水、灌溉3次的处理的产量、平均果枝数以及单颗棉桃质量3项指标均为最高,比不灌溉处理增产38.63%;其次为盐分质量浓度3 g/L海冰水灌溉2次的处理,增产率为 29.8%。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产量呈现递减趋势,盐分质量浓度为9 g/L、灌溉3次的处理与不灌溉处理相比出现显著减产,减产率为28.48%。综合考虑海冰水长期灌溉效应及海冰脱盐技术,建议采用盐分质量浓度3 g/L海冰水进行棉田灌溉,降雨正常年份以播种前和苗期2次灌溉为宜,每次灌水量450 m3/hm2,并要注意配合必要的灌溉和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下梨、枣和葡萄叶片中甜菜碱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表明, 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 梨、枣和葡萄3 种果树叶片中均含有甜菜碱, 其中枣最高, 梨次之, 葡萄最低; 轻度水分胁迫诱导了梨成龄叶中甜菜碱水平增高将近1 倍; 枣和葡萄叶片中的甜菜碱水平对水分胁迫基本没有响应; 梨在水分胁迫下诱导的甜菜碱主要是由叶片独立合成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移栽时期对山西早熟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在山西早熟区无膜种植玉米的新模式及明确该地区玉米育苗移栽的适宜移栽时期,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露地移栽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移栽玉米的生育进程均慢于对照。移栽具有降低株高与减小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的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5月1日移栽玉米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较覆膜直播(CK)仅减少了7%。在早熟地区采用育苗移栽方法无膜种植玉米时必须注意当地晚霜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可以认为在该地区适宜的移栽时期应当是在当地晚霜之后抓紧时间尽早移栽。  相似文献   
5.
地膜秸秆双覆盖对免耕种植玉米田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针对免耕秸秆覆盖种植在北方旱区导致土壤温度降低,从而造成作物产量下降的问题,该研究依托山西寿阳农业部旱地农业野外科学试验站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在免耕秸秆覆盖(NTSM)的处理上增加了地膜覆盖措施,研究秸秆地膜双覆盖免耕(NTSMP)措施对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NTSMP 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NTSM和对照处理(CT)高20.2%和21.5%,差异显著(P0.05),但在40~110 cm土层,NTSMP处理土壤含水率却分别比NTSM及CT低8.8%~14.0%和12.7%~18.8%,差异显著(P0.05)。整个生育期结束后,NTSMP处理的土壤储水量出现了负增长,但与CT处理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玉米生育期前期(4月~5月)0~10 cm土壤平均温度,NTSMP处理比NTSM和CT分别高3.2℃和1.9℃,差异显著(P0.05)。NTSMP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比NTSM和CT高50.3%、36.8%(P0.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2.5%和30.4%(P0.05)。可见,NTSMP在玉米生育前期可以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提高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最终实现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阿拉善盟五配套畜群草库伦(以下简称草库伦)建设经验全面总结和实地调查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本盟当前经济和技术水平,制定出以水的中心,草料为核心的水、草、料、林、机五配套畜群草库伦建设模式,对荒漠地区草库伦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播期春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中南部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春玉米生产的播期范围较宽,如何通过播期调整适应区域气象及生产特点实现高产抗倒,是该区域推广应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重要问题。为此,于2019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以前期筛选出的密植高产宜机收玉米品种‘金科玉3306’和当地主栽玉米品种‘中地8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播期(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5月7日、5月14日)下生育时期、生理成熟后倒伏及产量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影响倒伏的主要生物学及力学因素。结果表明:‘金科玉3306’生理成熟后倒伏率不同播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后4个播期倒伏率始终为0;而‘中地88’随着播期推迟,生理成熟后倒伏率显著增加(P0.05)。根据拟合方程,‘中地88’ 4月30日、5月7日和5月14日播种,立秆脱水期每推迟10 d,倒伏率分别增加1.3、2.4和3.2个百分点。通过抗倒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3~4节节长、穗位高系数、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抗倒性的负效应指标,第4节单位长度干重、第3节抗弯折强度和单位长度湿重可作为评价抗倒性的正效应指标。随着播期推迟,两个品种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表现出先显著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推荐4月30日左右为该区域实现高产抗倒,推广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适宜播种日期。  相似文献   
9.
The impact of the expected climate change on the frequency and extent of soil erosion processes is hardly assessable so far. This is mainly because available models of climate change reliably produce at best mea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whereas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extreme but short time rainfall and runoff events, normally lasting no longer than a few hours.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these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in some regions, which could lead to increased erosion rates.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ble to describe erosion rates under conditions of these extreme events, however, so far prognostic meteorological data necessar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odels are not available.The use of a new method for the proj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time series and their extremes using global climate simulations [Enke and Spekat, 1997, Enke, 2000, Enke, 2003, Enke et al., 2005 and Enke et al., in press] permits for the first time an approximation of future soil loss.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simulated, high resolution data for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the period of 2031–2050, which reproduces the mean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future events with high precipitation intensities relevant to erosion within the investigated seasonal period from June to August. The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for two exemplary sites in Saxony, based on the EROSION 2D model (Schmidt, J., 1990.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simulate rainfall erosion, Catena, Suppl. 19), which is a process-based soil erosion model for simulating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by water on single slopes.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for the 2031–2050 time period is used to model soil loss, and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soil loss based on 20 years of measured precipitation from 1981 to 2000.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low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rosion rates to be quantified by comparing current climate with predicted, future climate. However, expected changes in land use due to changed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analysis.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当前巍山县肉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企图进一步推进该县肉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工作,提高该县的鲜肉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