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8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林业   425篇
农学   271篇
基础科学   226篇
  471篇
综合类   2446篇
农作物   483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828篇
园艺   380篇
植物保护   18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当阳市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不同品种的抗虫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大蒜根蛆在湖北1年发生2代,第1代根蛆危害时期为9月8~26日,第2代为9月25日至10月20日,第2代根蛆发生量大,危害严重;不同大蒜品种根蛆危害差异不大;药剂防治以10%地友GR处理土壤防效较好,为88.8%,叶面喷雾以2.5%肯打EC防效较好,为77.7%。  相似文献   
3.
莫能菌素浓度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试验研究了莫能菌素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以期确定莫能菌素在瘤胃内容物中的适宜添加浓度。混合瘤胃微生物由饲喂花生秧基础日粮的阉公牛瘤胃内容物和瘤胃液制备 ,用简易人工瘤胃装置测定莫能菌素浓度对产气量、瘤胃乙丙酸比例、粗纤维降解率和真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莫能菌素浓度强烈地抑制产气量 ,两者呈线性负相关(P<0.05);粗纤维降解率开始时随莫能菌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浓度为0.078mg/L时达到最大值 ,两者呈二次幂函数关系 ;添加莫能菌素降低了瘤胃乙丙酸比例 ,但瘤胃乙丙酸比例随莫能菌素浓度的提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莫能菌素浓度为0.1~2.0mg/L的范围内 ,添加莫能菌素对蛋白质的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HNS型三相分离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HNS型三相分离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测试,指出该设备油气水分离系统运行平衡,对含水率在80%以上的产出液,经该设备脱气,脱水处理后,原油含水率低于0.38%,水中含油低于300mg/L,完全能达到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5.
茶黄素类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茶黄素类(Theaflavins,TFs)的化学结构,并从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抗心血管疾病五个方面综述了茶黄素类的药理作用,其中从肿瘤的发生、发展两个阶段着重分析了茶黄素类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TFs作为药品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梨芽变新品种—尖把王梨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把王梨为尖把梨大果芽变,平均单果质量189g,最大单果质量280g,是一般尖把梨的2倍以上。部分果面有1~2条纵沟,果面黄绿色;果皮薄,果肉白色,肉质细腻多汁,石细胞较少;总糖含量为11.88%,总酸含量为0.92%,维生素C含量为5.81mg/100g,风味酸甜适口,香气浓,果心小,可食率高,品质上,是鲜食、冻制和加工兼用新品种。枝条、叶片也明显大于尖把梨,抗寒能力与尖把梨相同,是栽培梨中抗寒力最强的品种之一,适于辽宁、吉林、内蒙古等较寒冷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金露梅灌丛、矮嵩草草甸、围栏矮嵩草草甸以及模拟地球增温效应下5种植物繁殖投入和生长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麻花艽、苔草以及美丽风毛菊的叶长沿对照矮嵩草草甸、0TC、围栏以及金露梅灌丛呈现上升趋势,只是灌丛中苔草和麻花艽两种植物的叶长较围栏和OTC有所下降,而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叶宽的影响较小。苔草在金露梅灌丛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矮嵩草草甸和围栏,OTC中苔草的繁殖投入几乎为零。围栏与矮嵩草草甸内苔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中植物的繁殖投入与金露梅灌丛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矮火绒草在矮嵩草草甸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0Tc和围栏,灌丛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最小。OTC与矮嵩草草甸内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OTC与围栏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繁殖投入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整个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猪血浆蛋白(酶)多态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血浆蛋白 (酶 )多态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测定了杜洛克、长白、大白、杜×长大、大×长大、长×大、大×长共 7个品种 (组合 )的 8个血浆蛋白 (酶 )位点的多态性及部分生长和胴体性状 ,计算了平均基因杂合度与部分经济性状实测值和杂优率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平均基因杂合度与遗传距离呈正相关 ,与日增重、屠宰率、背膘厚、后腿比例的实测值或杂优率呈正相关 ,与眼肌面积的实测值和杂优率呈负相关 .平均基因杂合度和亲本间遗传距离可为预测杂种优势提供依据 .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类时滞微分系统解的渐近性态.在一些比已有文献通常附加的局部李普希兹条件更弱的条件下,证明了此系统的每个有界解趋于某平衡态.我们的结果推广了已有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0.
AIM: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direct separat and selective enlargement of the bone marrow-derived liver stem cells (BDLSC) from bone marrow cells with a culture system containing cholestatic serum in vitro. METHODS: Bone marrow cells of rats were cultured with selective media containing 2%, 5%, 7% and 10% cholestatic rat serum, respectively. The BDLSC were then induced to proliferate with the addi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on the firth day. BDLSC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RT-PCR for lineage markers, glycogen staining and urea synthetic assay for functions 2 weeks later. RESULTS: Bone marrow cells were unble to form colony in the presence of 2% cholestatic serum and apopotosis appeared gradually in 7% or 10% cholestatic serum. The BDLSC surviv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5% cholestatic serum while the other types of cells did not. The survival cells proliferated with a high speed during the second week and then formed hepatocyte-like colony-forming units (H-CFU). Cells in the H-CFU expressed the characteristic proteins of fetal hepatocytes. Furthermore, they had glycogen storage and urea synthesis functions, two of the critical features of hepatocytes. CONCLUSION: The selective micro-environment effectively selected BDLSC from the bone marrow cell, and will be a new way to provide an abundant source of donor hepatocytes for clinical cell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