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探索4种植物源农药对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的毒力,评价其对龟纹瓢虫卵及成虫的安全性,为扶桑绵粉蚧的绿色防控提供理想药剂和理论依据。采用喷雾法测定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3龄扶桑绵粉蚧的毒力和龟纹瓢虫卵的孵化率影响,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2种对扶桑绵粉蚧高效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天敌龟纹瓢虫成虫的毒力,并评价其对龟纹瓢虫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源杀虫剂处理扶桑绵粉蚧3龄幼虫24 h后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1.3%苦参碱AS(LC50为81.2831 mg/L)>0.5%藜芦碱SL(LC50为112.8811 mg/L)>2.5%鱼藤酮EC(LC50为208.9296 mg/L)>5%桉精油SL(LC50为343.0920 mg/L);与化学对照药剂22.4%螺虫乙酯EC相比,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1.3%苦参碱AS(3.3025)>0.5%藜芦碱SL(2.3780)>2.5%鱼藤酮EC(1.2048)>5%桉精油SL(0.7824);几种杀虫剂的田间最大推荐剂量和对扶桑绵粉蚧的L...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常年发生危害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产量损失。寄生蜂是二化螟重要的生态调节因子和生物防控天敌资源,对田间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主要就二化螟寄生蜂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二化螟卵寄生蜂和幼虫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及优势种利用、二化螟幼虫越冬滞育期间寄生蜂对越冬幼虫种群基数的控制和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寄生蜂对二化螟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尝试提出二化螟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研究应在越冬代重视二化螟盘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对越冬滞育幼虫的生态控害潜力、非越冬世代则重点发掘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等卵期优势寄生蜂以降低田间二化螟卵的孵化率、减轻二化螟幼虫为害率,以期为提升寄生蜂的生态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应用高清数码摄相机手段,系统监测了蝶蛹金小蜂寄生黑纹粉蝶蛹的产卵习性。结果发现,蝶蛹金小蜂寄生黑纹粉蝶蛹的产卵过程可分为守卫、探查、产卵、整理4个阶段。蝶蛹金小蜂可以很好地寄生黑纹粉蝶蛹,暗期寄生产卵活动频次较少,光期后寄生产卵活动逐渐增加,寄生产卵活动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寄生产卵频次和时间分配主要集中在11:00— 17:00,其中14:00— 15:00为寄生蜂产卵高峰期。蝶蛹金小蜂寄生黑纹粉蝶蛹产卵活动频次分配率与产卵耗时分布呈正相关,单头黑纹粉蝶蛹体内产生的蝶蛹金小蜂后代数量随累计产卵时间和产卵频次增加而显著增多。随着寄主从预蛹发育到3日龄蛹,蝶蛹金小蜂单次寄生产卵耗时延长,且相对偏好选择在1日龄蛹体上寄生产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在棉花中的沉默效率.[方法]本研究以35S启动子驱动的抗卡那霉素基因nptⅡ为目标基因,利用RNA病毒载体TRV和DNA病毒载体CLCrV构建基因沉默载体,研究这2套VIGS体系在棉花中的基因沉默效率和沉默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TRV体系比CLCrV体系沉默效率高,T...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评估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的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龄幼虫、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25.829 7 mg/L、49.589 8 mg/L,显示了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显示,相同的处理时间,呋虫胺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效与浓度呈正相关;C1(0.125 g/L)、C2(0.167 g/L)处理在药后7 d达到最高防效,14 d后防效下降;C3(0.2 g/L)、C4(0.25 g/L)和C5(0.5 g/L)防效与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C5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7 d的校正防效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的同期效果,药后14 d的防效为92.08%,显著高于C1、C2和C3,与C4差异不显著。【结论】研究表明,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在进行防治时,综合考虑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议使用C4进行防治,当绵粉蚧虫口基数较大时,可在药后10~14 d进行2次用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西省2010~2019年207份材料抗枯萎病性分析及对2016~2019年87份材料的抗黄萎病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近10年来高抗以及抗病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37.20%,且抗枯萎病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近4年来抗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7.24%,缺乏高抗品种,但近两年来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共筛选出5个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的品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