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6篇
  10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高光谱特征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利用ASD2500高光谱仪测定了潮土和水稻土自然风干土壤样品的光谱。通过系统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高光谱特征差异及其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段区位,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具有相同有机质含量的两种类型土壤整体光谱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别,但反射率表现出明显差异,一阶导数变换能较好地显现谱图中的肩峰。潮土和水稻土有机质的敏感波段集中在相同区域,原始反射率在685 nm处相关性最高,而一阶导数光谱在554 nm处相关性最高。通过对整体样本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两种土壤有机质相同的敏感波段为800 nm、1 398 nm和546 nm。进一步以一阶导数为自变量,基于1 400nm和554 nm两个波段构建了土壤有机质差值指数SOMDI及估测模型,即Y=4.19 12.85×(R_FD554 R_FD1 400)。利用独立的样本对建立的光谱模型进行了检验,预测决定系数均达0.7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技术可实现土壤有机质的快速监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2.
基于叶面积指数(LAI)的小麦变量施氮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基于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小麦变量施氮技术,依据养分平衡原理和"作物-土壤-环境-技术"整体原则,采用土壤空间信息数据与小麦需氮量和各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小麦播前施氮总量和播后精确追氮的数量模型.根据拔节期和抽穗期小麦的长势,对施氮量的初值进行订正,确定小麦的最适追氮量.在河南郑州市和鹤壁市两地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9和0.7169,达显著水平.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在相同产量下,使用模型后每公顷施氮量减少43.5 kg.该研究提出的基于模型的变量施氮技术,可以兼顾天气、地力和作物长势三方面因素,最终实现小麦的精确施氮,对促进精确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竹实生苗质量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毛竹种子采取秋季在塑料大棚播种培育小苗,翌年春季移进大田,冬季出圃的两段育苗方法培育1 a生苗,用1 a生留床苗培育2 a生苗,用2 a生留床苗培育3 a生苗。在贵州余庆县、红花岗区两地3 a共育苗6.9 hm2,在田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调查样方152个,对样方内苗丛全部挖取,采取每丛每苗实测记录。根据影响竹苗质量的数量因子(单丛株数、地径、苗高、根幅、发鞭情况),形态因子(木质化程度、鞭根完好度、苗丛新鲜度),完整的提出了1、2、3 a生毛竹实生苗的质量分级标准,对生产上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临界氮浓度模型与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临界氮浓度模型的差异和开展小麦氮素营养诊断研究,基于两年大田试验,以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周麦27(高氮高效)、豫麦49-198(低氮高效)和矮抗58(低氮低效)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素营养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临界氮浓度(N_C)与地上部最大干物质(DM)均呈幂函数关系(N_C=aDM~(-b)),且氮高效型品种模型的两个参数(a和b)值均大于氮低效型品种。经检验,模型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87%(周麦27)、7.7%(豫麦49-198)和13.02%(矮抗58),通过临界氮浓度模型所建立的氮素营养指数推荐的麦田施肥量均在120~225kg·hm~(-2)范围,其中周麦27和豫麦49-198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225和120kg·hm~(-2),矮抗58的推荐施肥量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WCSODS的需求,分别设置了播期和氮肥试验,调试了小麦品种参数,检验了WCSODS在河南麦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 WCSODS系统对河南麦区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全生育期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仅相差1~2d,拔节期和抽穗期模拟相差较大,分别为4~6d和2~5d,产量模拟相差4.5~20kg/667m2; 2)WCSODS以绿叶分配指数和地上部干重为基础,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动态进行模拟,它从方法上避免了因对叶面积定量计算而造成的误差,同时也考虑了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对茎蘖动态的限制,涵盖了不同茎蘖能力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结果显示其对叶面积、茎蘖数及干物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相关系数达到0.9877~0.9995;3)WCSODS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没有考虑氮肥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土壤的光谱特征及其有机质含量预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构建适合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的高光谱参数及定量反演模型。【方法】系统分析中国中、东部地区5种不同类型土壤风干样本有机质含量与350~2 500 nm波段范围高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利用特征光谱参数和BP神经网络建立土壤有机质的定量估测模型。【结果】光谱一阶导数构成的两波段光谱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原始光谱,尤其采用Norris平滑滤波后导数光谱效果更好。光谱参数构成形式以差值指数最好,其次为比值和归一化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程度最高的光谱参数是由可见光区554 nm和近红外区1 398 nm两个波段的一阶导数组合而成的差值指数DI(D554,D1398),两者呈显著指数曲线关系,拟合方程为y= 184.2 ×exp[-1297×DI(D554,D1398)],决定系数为0.90。经不同类型土壤的观测资料检验,模型预测决定系数为0.84,均方根误差RMSE为3.64,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98,显示估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另外,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导数光谱进行分析,提取贡献率达到99.56 %的前6个主成分建立了三层BP 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为0.98,经不同类型土壤的观测资料检验,模型预测决定系数为0.96,RMSE为2.24,相对偏差RPD为4.83。比较利用DI(D554,D1398)和BP网络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结果,前者精度低于后者,但可以满足土壤有机质监测的需要。【结论】利用差值光谱指数DI(D554,D1398)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实现对土壤有机质的精确估测。  相似文献   
7.
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是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政策层面上总结了山东省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经验及做法,但寿光蔬菜标准化生产上还存在诸如农户采标不积极、检测体系不健全、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为例,依据其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效,通过分析,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建议:建设温馨小镇,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混交林与纯林养分状况和固碳能力的差异,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纯林以及刺槐+油松(Robinia pseudoacacia+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刺槐+山杨(Robinia pseudoacacia+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混交林与纯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刺槐+油松混交林显著增加刺槐枝和根的C含量和叶、干的P含量及枝的C:P与N:P,并显著增加油松叶、枝和根的N含量和枝、干、根的N:P,但显著降低油松各器官的C:N,而刺槐+山杨混交林仅显著增加刺槐枝的P含量。(2)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显著低于油松纯林;刺槐+山杨混交林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差异不显著。(3)总体纯林中乔木叶片与凋落物的C含量显著相关,C:N、C:P在乔叶-凋落物-土壤中均显著相关;但在总体混交林中仅有凋落物与土壤中的P含量与C:P显著相关。(4)刺槐+山杨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林下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养分循环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娟娟  熊淑萍  时雷  马新明  王高 《土壤》2015,47(4):653-657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比研究基于土壤风干样本和鲜样来预测全氮含量的可行性。选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不同水分土壤的光谱特征,显示随水分含量增加,吸光度升高,且鲜样的吸光度高于干样。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土壤干鲜样分别采用逐步多元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了相应的近红外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均可预测干鲜土壤样本的全氮含量,特别是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标定模型,预测精度高,反演性较好,鲜样和干样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9和0.91,相对误差仅为6.92%和5.92%,研究结果可以为田间土壤全氮含量的估测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