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4处红松引种地栽植三年间的存活率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红松幼苗在4处不同地方栽植后当年死亡率均最大,第二年后死亡率大大降低,总死亡率9%-15%,存活率85.67%-90.33%。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三道川王家沟北小店小五台。  相似文献   
3.
当前,"森林昆虫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其原因是我国本科教学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产生了较大冲击,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大幅压缩;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就业单位希望"淘"到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无需较多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构建了新的"森林昆虫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于现场教学的昆虫标本采集及其制作、基于现场教学和"互联网+"昆虫标本的鉴定、基于虚拟仿真+实操的昆虫生物生态学特性观察、基于虚拟仿真的害虫预防控制技术的实践。在"森林昆虫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性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性的探究式学习、兴趣目标驱动的自主型学习和面对面互动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问题驱动的师生互动型教学策略,兴趣目标驱动和问题驱动的师生互动型教学策略。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的"森林昆虫学"课程实践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改革后学生的平均实践总成绩增加了12%,理论课程考试成绩的优良率由改革前的76%提高至88%。这些成绩为"森林昆虫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继续改革增添了信心。  相似文献   
4.
5.
乌龙茶品种种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通过小区按随机排列、双行双株种植试验,研究台茶12号、13号的生长情况。试验表明:台茶12号、13号在广西的生态条件下,其种植、繁育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性强,适制性广,制优率高。  相似文献   
6.
王小云  张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88-17092
[目的]以赋石水库和上游河道沉积物以及流域内代表性土壤3组共9个样品为对象来研究上覆水体磷浓度和pH的变化对沉积物和土壤对磷吸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与模型预测。[结果]3组样品对磷的吸附量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达到平衡状态,用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磷等温吸附过程。磷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为土壤>水库沉积物>河道沉积物。水库和河道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均大于其上浮水体TP浓度。它们向水体释放磷,起污染"源"的作用。样品对上覆水pH有较强的缓冲性。上覆水pH在3~11时,平衡溶液pH在微酸到微碱之间,在1和13时为强酸和强碱性。上覆水pH在3~9时,样品均吸附磷,但对各个样品的影响较小,在1.62和10.53时样品对磷的吸附量为0,低于1.62和高于10.53时沉积物释放磷,且释放量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力度,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抗蚀力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持力,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和营养物质流失的目的,并最终起到改善流域内水体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提高我县粮 食(特别是小麦、玉米)综合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步伐、提质增效,构建生产、加工、流通、生态等 全方位的产业框架体系,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实现标准化生产。我县在实施各类项 目及大田生产中不断探索、制定规范标准化技术。现就我县目前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的现状、 问题和发展对策展开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创新生产技术应用,希冀有效促进小麦玉米集成创新 生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王家沟流域60 a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资料和土壤流失量为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特点并构建了该流域的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表明王家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分为1955—1957年的坡面治理阶段,1957—1995年的坡面和沟道综合治理阶段,以及1995—2005年的管护阶段。治理效果分为三个阶段,即1955—1970年的初期阶段,1970—1990年的中期阶段和1990—2005年的后期阶段。分析表明水土流失治理度可以代表水土保持措施93.36%的信息量,并构建和验证了该流域土壤侵蚀的经验模型A=K-αCR+βRE。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基本性质及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性质及肥力的差异。[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王家沟为试验基地,研究侧柏和碱草混交、欧李、柠条、苜蓿、油松5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基本性质、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及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性质不同;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柠条、欧李、油松、苜蓿用地;有效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油松、柠条、欧李、苜蓿用地;碱解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苜蓿、欧李、柠条、油松用地。[结论]侧柏和碱草混交最有利于改良土壤、保土保肥。  相似文献   
10.
从楼房村项目安置补偿方式、建设方式、管理方式三方面,分析了阜平县楼房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特有的模式,探讨了"楼房村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为破解我国其他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