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确定"。系统将自动提示注册成功。返回作者投稿页面后,输入您注册的用户名  相似文献   
2.
酶性氧化合成茶黄素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提取粗酶液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合成茶黄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捣碎茶鲜叶(不提取粗酶液)直接进行合成茶黄素试验以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反应体系中,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茶黄素总量)为:温度为30℃,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4.8,底物浓度为0.9βg/100βml,酶源物浓度为28βg/100βml(以鲜叶重量计),通氧量为0.4βL/min,最佳反应终止时间是40βmin。其中温度和pH值是反应体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P<0.05);通氧量也是影响茶黄素酶性合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单双液相下不同多酚氧化酶源对酶性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33.74%,合成率为14.245%,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39.74%,合成率为31.792%;而就梨酶源处理而言,单液相的效果要比双液相稍好,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45.73%,合成率为18.799%;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40.20%,合成率为22.11%;就苹果酶源而言,单液相比双液相的效果要好些,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18.22%,合成率为13.34%;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11.56%,合成率为6.935%。  相似文献   
4.
<正>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确定"。系统将  相似文献   
5.
绿茶中的GCG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PLC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GCG含量、GCG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份茶树种质中发现GCG的含量大于1.5%的茶树种质有5个;绿茶加工过程中GCG含量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温度是影响茶叶GCG含量的关键因素;茶鲜叶经过高温蒸汽处理,能有效提高绿茶中的GCG含量。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β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普洱茶的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多保健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推断普洱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8.
膜法富集茶多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不同孔径膜的筛选试验,确定50βK的膜为富集茶多糖最好的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试验,优化试验处理后,截留干燥粉末中总糖含量达30.37%,多糖含量达16.89%,与对照相比抗羟自由基能力提高了39.89%,结果表明在纯天然产品的开发中,利用膜可以有效的富集茶多糖,并且能够保存了多糖活性。  相似文献   
9.
谷记平 《茶叶科学》2015,(3):298-298
##正##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茶叶科学》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茶黄素合成过程中影响茶黄素的形成、降解的各个因素,为茶黄素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并展望了茶黄素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