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寻找一种环保且防病的隔离剂,采用云南省山区常见的药用植物,桉树叶、艾叶、松针作为隔离剂,与家蚕常用隔离剂焦糠作对照,考察家蚕食桑情况、蚕座吸湿能力、抗病毒能力、茧质成绩等因素对五龄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供试粗型药用植物不影响家蚕食桑;随着家蚕生长到五龄后期,不同处理组的吸湿能力差异明显(P0.05),而同一处理组的吸湿变化不明显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7 d后艾叶组的存活率最高;全茧量、茧层率方面各药用植物与焦糠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供试药用植物对家蚕无毒副作用,艾叶可代替焦糠作为隔离剂的新措施,对防治家蚕病害、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省桑园面积接近11.33万hm2,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13%以上,鲜茧产量6.5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9%,单位面积的桑园产茧量不足40 kg,而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能达到100 kg以上,由此可见云南省桑园产能低下,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桑园管理水平低。因此,加强桑园的春季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桑树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桑园的综合效益。1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2010-2015年云南冷泉蚕区309户农户的蚕茧生产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或问卷形式对蚕农户数变化、新栽桑情况,以及主要农副产品的产值效益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养蚕水平在2013年波动最为明显,同年各片区间养蚕水平差异显著;2013年蚕农数量骤减,同年三七、生姜等经济作物价格飙升.因此2010-2015年6年间养蚕水平波动、蚕农骤减同当年高产值经济作物三七、生姜影响关系最为密切,并且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家蚕DNA甲基转移酶基因(BmDNMT)生物信息学基本特征及其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前后的表达情况,揭示DNA甲基化在家蚕抗病毒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挖掘家蚕抗病毒标志基因和药物靶标蛋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OrthoDB、MultiLoc2、SherLoc2、PSORTII、SMART、SWISS-MODEL及Schr?dinger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BmDNMT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亚细胞定位、功能结构域预测、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及小分子配体对接口袋预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BmDNMT基因在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BmDNMT基因包含BmDNMT1和BmDNMT2,分别位于家蚕8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上,其推导BmDNMT氨基酸序列均与烟草天蛾DNMT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最近。BmDNMT1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细胞质;而BmDNMT2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少量分布在细胞核及线粒体。BmDNMT1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多于BmDNMT2蛋白,二者均含有DNA甲基化酶功能结构域,且具有潜在药物结合口袋。BmNPV感染会影响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BmNPV感染4 h后这2个基因在家蚕中肠的表达差异已非常明显,说明家蚕DNA甲基化可能在病毒感染早期已发生,且中肠可能是最早响应的组织。BmNPV感染后,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并不一致。【结论】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结构域等存在差异,BmNPV感染后二者在家蚕不同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也不一致,推测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DNA甲基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BmDNMT1和BmDNMT2蛋白三维结构具有潜在的药物结合口袋,可能是直接影响DNA甲基化状态的药物靶标。  相似文献   
6.
探讨采用喷雾法将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溶液喷洒于桑叶表面,从3龄家蚕幼虫开始饲喂,并以空白组为对照,研究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溶液对家蚕各龄期体重、生产性能等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3龄初到4龄初,试验组增重70.49g,比对照增加10%;从4龄初到5龄初,试验组增重333.05g,比对照增加13%;5龄末,试验组增重1301.58g,比对照增加15%。试验组平均蛹体1.3704g,比对照增加10%。试验组平均茧壳量O.433g,比对照增加7%。试验组茧层率24.01%,比对照降低1.8%。采用相关统计学检验方法,测得各指标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枯草芽孢杆菌对家蚕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茧层率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925万t,其中猪肉占64%,禽蛋占35%,可见禽产品是仅次于猪肉的肉类消费主要品种,因国内外家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使禽产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已为广大消费者所密切关注。由于家禽饲养、运输、销售、加工等众多环节,极易感染疫病。因此必须每个环节认真把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禽产品的安全消费。笔者认为当前家禽防疫工作还存在一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家禽饲养、运输、销售、加工等众多环节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认真把好各个关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禽产品的安全消费.笔者认为当前家禽防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认真研究和思考,以达到不断提高和改进家禽疫病防控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