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人工培育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亲本为基础, 首次通过人工催产突破了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并系统观察了其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引进的淡水石首鱼野生苗种经过 3 年的人工培育, 雌、雄亲鱼达到性成熟; 结合产前加温与营养强化培育, 采用 LHRH-A2 一次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获得一批受精卵。在水温 23~24 ℃条件下, 淡水石首鱼的催产效应时间为 25~27 h。其成熟卵为淡黄色, 卵径为(1.07±0.04) mm; 卵受精的同时吸水膨胀呈圆球形, 浮性, 半透明, 无黏性, 有 1 个同心油球, 少数受精卵油球有 2~3 个, 大小不一, 膨胀后的卵径为(1.41±0.03) mm, 油球径为(0.66±0.02) mm。淡水石首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孵化 7 个阶段 29 个时期; 受精卵经 25 h 30 min 孵化出膜, 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88±0.10) mm。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淡水石首鱼在人工养殖和催产条件下的胚胎发育特征, 将为进一步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