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67篇
  免费   3819篇
  国内免费   6167篇
林业   5011篇
农学   5038篇
基础科学   3702篇
  7073篇
综合类   28686篇
农作物   4261篇
水产渔业   2910篇
畜牧兽医   10431篇
园艺   4469篇
植物保护   2872篇
  2024年   344篇
  2023年   1166篇
  2022年   2746篇
  2021年   2882篇
  2020年   2685篇
  2019年   2715篇
  2018年   1920篇
  2017年   2941篇
  2016年   2167篇
  2015年   3151篇
  2014年   3380篇
  2013年   3953篇
  2012年   5462篇
  2011年   5607篇
  2010年   5350篇
  2009年   4777篇
  2008年   4590篇
  2007年   4128篇
  2006年   3438篇
  2005年   2703篇
  2004年   1632篇
  2003年   1126篇
  2002年   1167篇
  2001年   1033篇
  2000年   971篇
  1999年   564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4篇
  1956年   3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市场上效果较好的包衣剂以及新推出的包衣剂,探究药剂包衣对直播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咪·福美双处理可有效提高水稻出苗率、苗期根冠比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壮秧生长整齐,最终形成大穗,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壮秧容易获得高产,即包衣剂处理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籽粒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活性相关基因TaLox-B1的差异和分布,利用小麦4B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对7个麦区的436份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种TaLox-B1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TaLox-B1a(与高LOX活性相关)、TaLox-B1b(与低LOX活性相关)和杂合型,其频率分别为19.0%、70.4%和10.6%。小麦LOX活性基因不同变异类型在各生态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TaLox-B1a在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其比例分别为21.1%、19.8%和17.6%;基因型TaLox-B1b在西南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比例分别为87.9%、72.5%;杂合型仅存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14.2%、12.4%和9.8%。利用标记LOX16LOX18对53个自选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发现自选品系仅有TaLox-B1b与杂合型两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TaLox-B1ab有32个,比例为60.4%。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于快速鉴定小麦籽粒LOX活性,加速LOX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4.
庄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87-89,109
该文介绍了国家森林步道安徽段的基本情况,并就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国家森林步道安徽段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国家森林步道总体规划编制和建设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不同仿真方法的适用性,对ns=157的单级蜗壳离心泵不同工况的扬程和效率进行定常和非定常计算,并分别分析了定常计算时不同叶片夹角及非定常计算时不同时间步长的影响,通过与实验对比,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定常计算仅适用于额定工况外特性仿真,其扬程和效率计算误差分别为4.9%和2.9%,而定常多相位的计算误差分别为7.1%和3.2%;非定常仿真计算时,以4°为时间步长,并间隔20°保存一次计算数据,较好地预测出扬程曲线走势,额定工况扬程和效率计算误差约1.1%和1.8%,但小流量和大流量区间扬程计算误差达到10%左右。因此在水力优化设计时,若只关注高效点位置及其扬程和效率,可采用定常计算,若还关注扬程曲线走势,则应采用非定常计算。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施氮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该自然区域紫花苜蓿土壤氮素丰缺指标和推荐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生长第1年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第1~6级丰缺指标为≥48,20~48,8~20,4~8,2~4和<2 mg·kg-1,土壤全氮第1~5级丰缺指标为≥1.4,0.8~1.4,0.4~0.8,0.2~0.4和<0.2 g·kg-1,土壤有机质第1~6级丰缺指标为≥17,10~17,6~10,3~6,2~3和<2 g·kg-1。当紫花苜蓿目标产量9~18 t·hm-2、氮肥利用率40%时,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第1~6级土壤推荐施氮量分别为0,68~135,135~270,203~405,270~540和338~675 kg·hm-2。  相似文献   
7.
严久民  臧欣 《猪业科学》2021,38(9):90-91
文章所述猪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属我国高寒地区。该猪场运用“种养结合”模式,将低碳环保养殖和绿色有机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将猪场产生的猪粪尿全部发酵成为有机肥,为农田提供肥料;农田产出无公害有机饲料再喂养猪只,实现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碳环保则指猪舍冬天利用猪群自身余热取暖,替代锅炉,实现低能耗。与传统猪场相比,该猪场更加注重节约资源、节省人工。运用自动清粪模式代替水冲,避免大量污水产生;舍内废气经过净化处理排出舍外,避免氨氮废气等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发掘对林木生长发育有利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并筛选适合叶表微生物的收集方法,以马尾松针叶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悬摇法和超声波法收集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MUSCLE和Qiime软件研究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马尾松针叶表面定殖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真菌(菌丝及孢子)和细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物种丰富,包含细菌运算分类单位(OTUs)490个,真菌OTUs 1273个。马尾松叶表细菌以未分类的蓝细菌属(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36.53%)、未分类的拜叶林克氏菌属(unidentified_Beijerinckia)(28.60%)、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35%)为优势属;叶表真菌以枝孢属(Cladosporium)(2.45%)、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0.92%)、无头孢菌属(Capnobotryella)(0.91%)为优势属。针对叶表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悬摇法和超声波法均有较高的物种检出度;在叶表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超声波法优于悬摇法,但超声波法样品间数据变异性较大,测定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
以郑州市沿黄河南岸6个区(县)1997、2009、201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Frag-stats和ArcGIS软件,运用景观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空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揭示了郑州市沿黄河6个区(县)景观格局变化对黄河生态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7~2019年郑州市的快速发展使沿黄河大面积区域从郊区变为城镇,耕地面积占比由49.2%下降至21.4%,建设用地占比由5.36%上升至28.52%,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相互之间转换频繁;(2)1997~2009年,研究区处于无序蔓延的城市扩张状态,2009~2019年研究区内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建设;(3)研究区总体上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空间分布不集中,连通性较差;(4)黄河南岸大堤外5000 m范围内生态空间被不断侵占,生境质量和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近22年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不断被城市发展用地挤占,必将削弱黄河生态屏障功能,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