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本研究以豚鼠为模型评价了5株H9N2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水平传播能力,并分析了5株病毒血凝素(HA)蛋白的分子特征。结果表明,5株病毒均属于CK/Beijing谱系,其中2株病毒的HA具有人样受体特征(Lys226),2株病毒具有禽样受体特征(Gln226),而A/Chicken/JN/Li-2/2010(H9N2)株在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Phe226)。裂解位点分析表明,5株病毒均具有低致病性AIV特征。个别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存在增加或缺失现象。感染试验表明,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且在鼻甲骨处复制稳定,平均病毒滴度为2.01 Log EID50/mL~4.5 Log EID50/mL。传播试验表明,所有病毒株的人工接种豚鼠的鼻洗液中均能够检测到病毒,最长排毒期为接毒后第8 d,而接触组豚鼠鼻洗液中未检测到病毒。本研究表明,5株H9N2亚型AIV均属于CK/Beijing谱系,部分病毒株的HA蛋白已具备人样受体结合特征,并且关键氨基酸位点(226位)处出现新的突变。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通过上呼吸道排毒,但不能在豚鼠间同群传播。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虫媒寄生虫病。近年来,随着耐药性虫株的广泛蔓延和对杀虫剂产生耐药的蚊虫的迅速扩散,疟疾的预防与治疗面临困境,因此疟疾疫苗的研制显得更为重要。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疟疾疫苗研究的难题之一。认识并了解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对疟疾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对疟原虫抗原多态性、抗原变异、表位隐蔽等多种免疫逃避机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95年~2017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兽医学科资助流感病毒研究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兽医学科资助流感病毒研究经费总计8081万元,资助项目总数132项,其中面上项目5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8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和专项基金项目4项。在该学科的8个分支领域中,兽医传染病领域的项目数和经费最多,分别占总数的78%和81.4%。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流感病毒遗传与变异、跨种传播机制、致病与免疫机理、重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病毒与宿主互作等。通过项目资助,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病毒研究队伍,攻克了动物流感病毒研究领域诸多难题,大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Lancet、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达到了项目资助的预期目的,并为该学科其他项目的资助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可溶性表达弓形虫MIC1蛋白质的重组杆状病毒株并分析重组蛋白质的活性,通过PCR扩增弓形虫mic1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连接到pFastBac 1质粒中,将重组的转移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后连续培养3代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株。结果显示,Sf9细胞在感染后的第3天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MIC1重组蛋白质在感染的Sf9细胞中成功可溶性表达;纯化的MIC1重组蛋白质不仅具有结合唾液酸乳糖的能力,同时能够刺激Balb/c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1∶25 600)。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弓形虫MIC1重组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弓形虫是一种复杂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通过入侵宿主细胞、分裂和诱导宿主细胞破裂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温血动物体内进行增殖。弓形虫的生物学特征受基因组、表观遗传及转录等多种因素的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如磷酸化、泛素化、巴豆酰化、棕榈酰化、琥珀酰化、乙酰化、甲基化、糖基化和二羟基异丁酰化等,是弓形虫调节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和生命周期转变的主要机制之一。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改变靶蛋白的定位、结构、活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增加蛋白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在虫体生命周期的任何时间点都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重点对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弓形虫的生物学特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国首次分离的H13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对其进行BALB/c小鼠和SPF鸡致病性试验以及豚鼠传播试验。序列分析表明HA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PAISNR↓G,为低致病性AI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NA基因属于北美谱系,其余7个基因均属于欧亚谱系;其中NA、NP、M、NS基因来源于鸥类,而HA、PB2、PB1、PA基因来源于野鸭类。动物致病性和传播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在鸡和小鼠体内不能进行有效复制,在豚鼠和鸡体内也不能进行排毒和有效传播。基因序列分析结合致病性和传播性试验表明H13N6亚型AIV分离株可能是通过候鸟迁徙而传入我国的新型重组AIV,但该病毒株仍只能感染野生水禽尚未获得跨越种间屏障感染陆生家禽和人的能力,尚不具备哺乳动物间和家禽间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在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获得了抵制其免疫清除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1])。寄生虫为了在宿主体内存活,进化出了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能力。锥虫(Trypanosome)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液内引起严重的锥虫病,其免疫逃避机制非常复杂,这也正是锥虫病疫苗研究困难的原因之一,揭示其免疫逃避机制将为锥虫病疫苗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锥虫有多种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马梨形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并分析了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病原学诊断可快速诊断病例,但大量检测时操作较为困难;ELISA 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诊断方法;CFT可准确诊断早期(急性)感染,但无法识别经过药物已产生抗补体反应的个体;PCR方法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敏感性较高,但操作较为复杂;real-time PCR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强,但所需仪器昂贵;LAMP技术敏感、简便、快速,但常出现假阳性结果。除病原学检测外,以上方法大多不适于田间检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操作简便、诊断准确、成本低廉的田间检测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将主要侧重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